御史大夫,秦置,位上卿,银印青绶,秩二千石,掌监察百官,位同副相。 从这个安排就能看得出来,摄政王压根不相信符亚戊,否则不会让自己人掌握御史大夫这个职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御史大夫是自己人,将来摄政王要是想拿谁开刀,直接让御史大夫给个‘正当’理由,然后就能直接动手。 合理合法。 殷蛟向着御史大夫商谊微微拱手,“小子见过御史大夫。” 御史大夫乃是三公级别的重臣,可以说是皇帝的左膀右臂。对这种等级的臣子,或者说殷室对等级达到‘秩二千石’的臣子,都会保持最基本的礼仪。 无他,主要是这些人都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干城,不仅要保证他们的忠心,同样也要给予他们尊重。 是以,殷蛟自称必须谦卑一些。 “汉王万勿多礼。”商谊起身,伸手扶起殷蛟。 注视着外甥,商谊脸上满是笑容。 他已经得知殷蛟在起兵之后的一系列战争中的表现,可以说他非常满意。 这个外甥的优秀,无可挑剔。 看见商谊满脸笑容,殷蛟也是笑笑回应。 他已经从商氏那里得知,这位商谊是他舅父。 随后,商谊退回坐下。 紧跟着,摄政王又给殷蛟介绍几个人。 其中有两个人让殷蛟微微上心,分别是治粟内史荀食其、少府卿郭安世。 这两位都是九卿级别的大臣。 摄政王提拔这俩人做九卿,显然对这俩人的能力并不怀疑。 旋即,殷蛟在摄政王的示意下,来到他身边跪坐。 不得不说,这里的空间的确不怎么大。摄政王左手和右手下方,隔着三步距离就是驺因杞和商谊。 此番召见殷蛟,主要是商讨如何分封郯、鲁二王的事情。先前临淄国起兵造反,这两国也是倾囊相助,派兵送粮无有不应。 现在临淄王变成摄政秦王,原临淄国的文武大臣也都开始吃到造反成功的红利,摄政王自然也不能忘记这两位鼎力相助的宗室兄弟。 知道事情来龙去脉之后,殷蛟抿抿嘴,很想开口阻止摄政王分封郯、鲁二王。 因为这次分封,显然不能再给他们一小块封地。 按照论功行赏的原则,郯、鲁二王不是首功也得是个次功或者三功。尤其是郯王,此前还帮助殷蛟从彭城脱困。 无论怎么说,得给别人好处。否则,吃相实在过于难看。 更别说,这两位诸侯王此前可一直都是摄政王的铁杆支持者。 如果摄政王不给他们分封赏赐,那无异于过河拆桥,翻脸不认人。 这会不利于地方稳定。 但话又说回来,分封诸侯国明显不是一件好事情。 这一点,从临淄王造反成功就能看出来。 国中之国,脏腑之患。 现在轮到殷蛟站在皇权的角度,他心里倒是想的和惠帝一样,那就是不分封。 但,这不行。 因为一旦这么做,那就是在把‘朋友’变成‘敌人’。 现阶段,以稳为主,必须顾全大局。 “大王,分封诸侯王镇守一方,保卫皇室,本是高皇帝谋天下之计。但眼下时移世易,今时不同往日,决计不可再行分封。”治粟内史荀食其开口劝道:“此番若是同意分封二王,其封地必会扩充不少。届时,无论将二王安排在什么地方,都无法令人绝对放心。” “臣附议。”少府卿郭安世也不同意。 有些话他们不好说出来,现在临淄国能造反成功,将来其他的诸侯王未必不会有样学样,那样一来,不是给自己找麻烦添堵么。 摄政王没有表态,看向太尉。 驺因杞拱手道:“臣也不同意分封二王,但是,大王新入长安不久,天下各郡县尚且不知谁忠谁奸,此时或可暂时妥协,谨慎分封二王。” 随后,摄政王依旧没有表态,而是看向御史大夫。 商谊拱手道:“臣以为,太尉及二卿所言皆有理。若是分封,那将来必成祸患,一如昔日惠帝视临淄一般。可眼下,正如太尉所言,大王入主长安时间并不长久,虽已暂时稳住关中,但天下各郡县官吏,未知其是否安心任事。值此之际,不可轻慢二王,以免他们心生介怀,不利大王整饬山河。 是以,当谨慎分封二王。” 摄政王不置可否,接着又询问其他几名臣子。 这些人的答案,全都是不能分封二王。解释也很直接,担心他们将来成为新朝的脏腑之患。 “汉王,你以为呢?”摄政王最后询问儿子。 殷蛟反问道:“父王已经见过二位王叔了?” “不错。” “那他们可有主动提及分封之事?” 摄政王摇头,“暂未提及。” 殷蛟笑了笑,说道:“正如几位公卿所言,眼下尚且不知天下官吏谁忠谁奸,更何况父王还未登基,怎可代天子分封诸侯王。 以孩儿看,二位王叔都是宗室才俊,裂土封王坐镇一方,着实有些大材小用。值此殷室危难之时,急需手足同心协力共渡难关,不妨请二位王叔暂时留在关中,辅佐父王稳定三辅。待大事笃定,再虑分封也不迟。” 摄政王大概明白儿子的意思,无非是用稳定关中为借口,留下二王,以此先搁置拖延对二王的分封之事。 “若他们不同意呢?” 殷蛟呵呵一笑,俊美的笑脸掠过一丝阴鸷之色。 “今时不同往日,有些事情,聪明人不会不同意的。” 摄政王脸上露出一丝笑意,他知道,儿子的意思是,但凡二王是聪明人,都应该知道这时候他们没有资格讨价还价。 毕竟,摄政王连皇帝都敢逼死,更何况两个没什么实力的诸侯王呢。 够新笔趣阁! 不过,他认同。 因为,圣人无情! “寡人知矣。” 见这父子二人一问一答之间便确定一件事情,众臣之中,除却驺因杞没什么惊讶,其余的大臣不由暗自心惊。 看起来,大王真的很看重汉王的意见啊。 此时,商谊看向殷蛟,“汉王,若只是拖延,只怕二王恐会心生不满呐。” 殷蛟没有立即回答商谊,而是看向摄政王。 后者一笑,“我也正要问你,既然御史大夫先问了,那我就不问了。” 嘁,就知道没这么简单,不过他也不是完全没有想法。 殷蛟笑着道:“父王忘了么,郢王为景芮所杀,其国还未处理呢。” “郢国地处南方,偏僻少人,恐怕他们不会答应。”荀食其说。 说完之后,他恍然大悟,意识到什么,忙对殷蛟拱手,“汉王思虑周全,臣失状了。” 聪明人呐。 殷蛟暗自心想,旋即笑着摆摆手。 “荀公言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