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燕听了这话,面容浮现了一丝羞红,起身委顿而拜:“知燕谢过大人。” 声线娇嫩欲滴。 “不必多礼。” 黎晏眼眸一暗,再度压下心底躁动。 殿外传来动静,“吱呀——”木门又发出了沉重的响声。 女官的声音从外头传来:“黎大人,晚膳已备下,太后正在宫中等着您。” 黎晏一顿,疑心生起。 怎得就这么巧,一踏入慈宁宫,他的情蛊就发作了? 黎晏在迟钝,也反应过来不对劲。 两年前宫中晚宴,有刺客潜入,他为皇帝挡了一箭,昏迷不醒。 醒来后,又过了几个月,在床笫之间理智全无,才发觉身上被种了蛊虫。 西域情蛊,沾了床事就会丧失理智,如同一头牲畜,可若不沾,就会蛊动身亡。 黎晏本以为下蛊之人不在宫中,可如今看来,下蛊之人极有可能是太后身边的人。 女孩走在前头,黎千跟在后头。 从湖边那略显孤寂的房屋绕过去,又是一大片屋顶黑白相间的屋子。 布局紧密相连,如同一幅规整却又透着神秘气息的拼图,绵延不绝。 黎千眉心微蹙,这般布局实在少见,迥异于寻常村子的松散随意,倒像是特意要让每户人家皆能随时察觉隔壁的动静。 不多时,到了一户房屋面前,女孩骤然停下脚步。 黎千望去,屋子四周杂草丛生,那些荒草肆意疯长,几乎要将屋子的大半部分掩盖,显然许久无人打理,透着一股荒芜破败之感。 女孩伸出纤细的手指,指了指屋门,而后仰头看向黎千,脆生生地说道:“姐姐,就是这里。” 黎千眯起眸子,脑中浮现出五年前那桩人口拐卖的案子,当时牵涉了京中数名高官,京城上下一时间人心惶惶。街头巷尾都充斥着恐慌。 看来这女孩,是个被拐来的鱼饵。 缠流留下来的图纸,并非解家的地下钱庄么? 既然和解家无关,缠流又去了哪里?究竟是遭遇不测,还是自己离开了郡主府。 诸多疑问如乱麻般缠绕在黎千心头。 见黎千一动不动,女孩有些焦急,又催促了一声:“姐姐?” 既然不是地下钱庄,那便看看这村子的幕后之人是谁。 房屋布局紧凑,显然是为了有猎物后能及时互相支援。 黎千动了,她上前推开门,一股腐朽的气息扑面而来。 踏入屋内,一股阴寒潮湿之气扑面而来,仿若置身于地底的幽窟。 光线艰难地从狭小的窗棂透入,却也仅能照亮方寸之地,大部分空间仍被浓稠的阴暗所笼罩。 角落里,各式各样破旧不堪的杂物层层堆叠,有的已腐朽破败,散发出刺鼻的霉味,有的摇摇欲坠,仿佛下一秒就会轰然倒塌。 目光移向斑驳陆离的墙体,上面凝固着一滩滩棕色的液体,那痕迹毫无规则地肆意蔓延,仿若狰狞的藤蔓爬满墙面,透着一股说不出的阴森与瘆人之感。 黎千不禁心头一紧,她缓缓走近墙边。 她眯了眯眸子,墙上全是早已褪色的血迹,干涸后的暗红色印记,仿若在无声地诉说着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惨烈过往,让人脊背发凉。 “嘭——” 一声巨响如炸雷般。 黎千身形未动分毫,仿若只是听到了一阵无关紧要的风声,仅仅是耳朵轻轻一动。 那扇原本半掩的木门被一股大力狠狠甩上,发出沉闷的撞击声,门板剧烈摇晃。 紧接着,一连串“哗啦啦”锁链碰撞的声音清晰可闻,在这空荡荡的屋内回荡。 门被人从外头锁上了。 黎千环视四周,干脆坐下等着,闭目养神。 擒贼先擒王。 酉时,天边一片仿若燃烧的火焰。 慈宁宫。 宫人们鱼贯而入,手中捧着的食盒散发着诱人香气。 解太后坐在上头主位,女官立在一旁侍奉。 太后右下首则坐着一身绛紫朝服的黎晏,他身旁的女人眉目低垂,面上红晕还未褪去。 “黎卿,歇息得可好?” 太后看向黎晏道。 “有劳太后挂心,臣神清气爽。” 黎晏不咸不淡道。 见黎晏神色不对,解太后未在多言,总归狗逼急了会跳墙。 女官拍了拍手,示意开始上膳食。 一旁的宫婢端着瓷白托盘出列,恭敬道:“呈上翡翠白玉汤。” 随后走上前,女官便拿起银勺盛出一碗来,喝一口。 试完毒后,方道:“呈上桌吧。” 清汤见底,嫩绿的翡翠菜叶与雪白的豆腐块相映成趣,汤面上飘着几点金黄的蛋花。 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轻嗅一口,鲜香之气瞬间沁入心脾。 “呈上炙鹿肉脯。” 又一宫婢出列。 女官照例试毒,确认无误后,这道菜就端由宫人端上桌。 色泽红亮,纹理清晰,切得薄厚均匀的肉片码放整齐,炙烤的鹿肉,便是皇帝的膳食里,也未必能出现。 黎晏眸光一暗,解家靠着解太后,敛财本事日渐增长。 “呈上鲤鱼跃龙门” 金黄酥脆的鳜鱼昂首翘尾,恰似一只灵动的松鼠,鱼身上浇淋着浓稠透亮的糖醋汁,点缀着些许翠绿的松子,酸甜的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呈上翡翠三宝。” 三样素菜白绿红相间,赏心悦目。 “呈上珍珠八宝。” 整只鸭子油亮诱人,腹中填满了糯米、红枣、莲子、薏仁等八种珍宝食材,寓意吉祥如意。 “呈上芙蓉蟹斗” 取出蟹黄蟹肉精心炒制,再填回蟹壳之中,上面覆盖着一层如雪花般细腻的蛋清,端上桌来,宛如一朵盛开的芙蓉花。 “呈上金银翡翠卷。” “呈上花胶炖鸡丝。” 慈宁宫各项用具皆是官窑烧制的细瓷,洁白如玉,上面绘着精美的花鸟图案,在烛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银制的筷子摆放整齐,筷头镶嵌着温润的白玉。 太后目光扫过桌上的菜肴,微微点头。 这是满意了,该赏的意思。 女官会意,上前一步,高声道:“太后娘娘仁慈,今夜俱有赏!” “奴婢叩谢太后娘娘。” 谢恩声在慈宁宫中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