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老张家,时间还早。
二姐还在院子里学习,不过她似乎碰到了难题,一双秀眉紧锁着,就连张自在回来了也没有发现。
张自在瞅了一眼,发现二姐正在做题。
这应该是学校印刷的那种油墨试卷。
在八十年代,这种手动印刷卷十分的常见。
二姐正在做一道二元二次求最大值的问题。
张自在在后世不过是个二本选手,就学习方面来说,也是一般般。
但在数理化方面,张自在还是有些优势的。
当然了这个时代的尖子生跟后世那种超级内卷的学生也没有可比性。
这是一道题看起来比较难,计算起来也比较繁琐,但可以使用数行结合的方法,再套用勾股定理,一下就能找到解题思路。
“二姐啊,你这是遇到难题了?”
张自在好奇的问道。
啊!
听到张自在的话,二姐吓了一跳,这才意识到张自在回来了。
“小弟……你回来了?我……我……”
张自如有些讪讪的不知说什么好。
黑山子公社和周边几个村属于大盘山管区,大盘山管区有一所盘山联中,专门招收周边的中学生,张自如和张自爱都是盘山中学的学生。
她开学就是初三了,再一年的时间就要毕业了。
这个年代中学升学只有两个渠道,一个是考中专,另一个就是考高中了。
八九十年代的中专要比现在的双一流大学还要香。
考上了中专,通知书一下,学校那边立即给你提户口,从农业就变成非农业,而且毕业就给安排体制内的工作,妥妥的铁饭碗啊。
所以才有了一流学生考中专,二流学生上高中的说法。
张自如在大盘山联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自然要冲一下中专了。
但考上中专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个县城三十多个中学,最终也就招收一百来个人,平均到每个学校也就两三个人。
当然了黑水县教育资源也是分布不均。
有的学校可能考上十来个,有的学校可能一个都没有。
大盘山联中在黑水县初中学校中属于垫底的存在,已经有好几年没出过中专生了。
“姐,你可以换一种思路……”
张自在简单的给二姐讲解了一下。
在他看来,这道题非常的简单。
但张自如却听的云里雾里。
这就是时代的差距。
后世孩子们耳熟能详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这个年代压根就没听说过。
当然了也不是这个时代的学生不行,而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就没有那么多的套路。
有分析说,八十年代的高中生也就是相当于现在一个初中生而已。
这是时代的差距,无法弥补的。
一句话,后世的学生是踩在前人肩膀上成长起来的。
好吧!
张自在拿起笔,坐在张自如的身边,手把手的给她分析考点和解题思路。
讲了十来分钟,张自如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原来是这样……”
二姐姐脸上露出了恍然的神色。
“所以啊,数学不能死记硬背,要灵活运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好了,咱们看看这一题,看起来也是比较复杂的吧,如果一上手去做就落了下乘了……咱们来分析分析出题的人究竟想考你什么点……”
张自在继续指着下面的题。
二姐的基本功还是比较扎实的,缺的就是一个悟字。
也不能完全这么说。
是这个时代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考的好像是平方差和平方和两个点……”
张自如也不笨,否则也不会在年级名列前茅。
“对对对,抓住了出题者的脉络,你就能明白他的意图,然后顺着他的意图去拆分这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