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我本来找你就是想说这个事情,”洪御焜将自己移动终端手环链接到病房的显示屏,
“不是路灯失灵,而是那个点灯的小伙子掉坑里了,这是他截下来的环境代码。”
“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么多‘沙井盖’?”许师齐试图从代码中找到可以证明对方身份的蛛丝马迹,来证实自己之前的猜想。
虚拟城市基建原理和环境代码编程是点灯人的必备技能,这技能是转正的硬指标,甚至不列入招聘条件。
毕竟没人招保安的时候会特意注明应聘者不能是瞎子这样的废话。
经过一系列的技术考核,转正后的点灯人在执勤期间拥有查看镜州环境代码的权限。
根据工作积分划定等级lv15,等级越高,权限越大。
点灯人最基层的工作就是到分配的街道点灯看场子,时薪一百左右,脑子好使的能在线6小时。
下线后吃饱睡足,恢复状态第二天继续上线,一个月下来可以赚一万五左右,勉强够养活自己和买装备。
还有一些很消耗注意力指数的跑腿工作,按任务单个算钱,这种活费脑伤身,不能天天接,大多是年轻人吃的青春饭。
平均下来时薪大约三百,一般最多玩命五六小时,就要下线睡个大半天回血,这样一天下来,赚个一千多两千不到,够买条香烟再吃顿外卖。
这两类工作常做常有,保障了不少底层的点灯人“安居乐业”。
当然想升级快、赚钱多,就要玩命接些疑难杂症的悬赏任务,但这类任务工作周期长,有一定技术门槛。
通常三级以上的点灯人都能熟练地根据环境代码,回溯还原自己管辖的时间点发生的情况,甚至具备修改恢复环境代码的能力。
因此这个层级的点灯人会组队接这类工作赚钱积分。
洪御焜用自己的移动终端手环将一个动态数据页面共享出来:
“最近‘沙井盖’的数量陡增,从日均972个上升到了1702。上周阑珊处就发布了一个中级的任务,两万块,调查背后是谁在搞鬼,到现在还没有人领走这笔钱,于是报酬增加到三万。”
所谓“沙井盖”就是出现在数字城市里的“海盗枢纽点”。
传闻,当年在镜州最先使用海盗枢纽点的是一个id叫“扫地僧q”的人,后来一批想赚快钱的人纷纷以他为精神领袖,建立了大量非法领地。
“扫地僧”逐渐变成了一个流窜组织,没有人知道曾经的“扫地僧q”究竟是谁,甚至没有人在乎他究竟是谁,他已经变成一个文化符号。
“沙井盖”的底层功能和各城的传送“枢纽”以及阑珊处的“路灯”基本一致,但这种海盗枢纽点本质上是个陷阱入口,它拟态后融入了周围的环境基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