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个‘三步走’的过程,我觉得他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电影导演。因为我们不断在这个过程中判断、做决定。当然,不是说你前面两步没走好,我们就不让做第三步了。每个人成长都会经历困难,不可能一帆风顺。
这是集团内培养的方案。
对于外面的年轻导演,我们通常与他们的第二或者第三部片子进行合作——还是一样的逻辑,从他们的第一部片子,不管是短片还是长片,开始了解他们,与他们进行沟通。我选导演的时候总是先考虑他们自身和作品的优点,他们的出发点是否真诚。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很清楚我不要什么东西……”
不愧是大集团的领导,一开口就滔滔不绝,却又言之有物。
郑钱表情严肃,努力琢磨这位三爷说的每一句话——毫无疑问,他是韩三爷口中‘外面的导演’,手头这部片子也不是他的第二部或者第三部片子。
这也就意味着,他不符合与中影合作的一般要求。
但换位思考,如果韩三爷真的想拒绝,三言两语含糊过去就可以了,完全不需要向他解释这么详细。
模糊而矛盾的感觉让郑钱有些摸不着头脑。
“——所以,你打算拍什么类型的片子?胶片还是数字?”韩三爷喝了一口茶,冷不丁发问:“或者说,你对我刚刚提到的数字电影怎么看?”
这算面试?
年轻导演谨慎的思考了几秒钟。
“数字电影的低成本、数码设备容易上手所带来的解放感以及数码摄像机轻巧的体积所带来的急迫感,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相较于胶片,数码技术带走了电影制作的神圣光环,带来的是电影制作的民主……虽然同时会带来更多的垃圾作品。”
他参考后面十多年的行业发展,简明扼要的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最后才回答了韩三爷前面的两个问题:“——至于我的这部电影,原本想着用胶片,学校有现成的设备……就是胶片有点贵。数字成本倒是低,但数字设备不好找……”
“中影有设备啊!”
韩三爷打断他的话,指了指旁边的老教授:“刚刚我跟谢导说,今年国内拍了四百多部片子,其中报上来的胶片电影只有一百四十六部,比去年减少了五十九部,剩下全是数字的,可以说,数字化已经是一个趋势……国家之前支持中影开了一个数字制作基地,已经事实上运作起来了,不能说最大,但是设备都是最新最好的。这还是因为当初昆汀拍《杀死比尔》,夸我们布景的加工工艺,但对比能看到当时我们制作水平就有些落后了……还有我刚刚说的审核问题,你听到了吧?你对这个事情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
必须向同一个方向看啊!
“审核确实不是最大的问题。”
郑钱半是奉承,半是真心的分析道:“——就像国外的很多片子,比如《情书》《恋恋笔记本》《美丽心灵》《雨人》《公主日记》《心灵捕手》等等,这些片子放国内也没有什么审核压力,但我们却拍不出那样的片子……会讲故事的,拍不深刻;拍的深刻的,不会讲故事。一个简单的爱情片,都没几部能拿得出手的,怪到审核头上确实不应该。”
奉承,自然要顺着这位三爷之前的态度去分析。
而真心,也是他确实这么思考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