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历:朕成了暴君

关灯
护眼
第八十六章 市井传闻,银币流通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但海瑞就是以直来直去的“莽”为武器,在官场杀出血路,让官员们又恨又怕。

当他以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外放应天巡抚时。

属吏闻之色变,一些贪官污吏甚至主动辞职。

显赫的权贵也畏之如虎,纷纷把红门改漆成黑色的。

马车进入了城里,海瑞的眼前一亮,不禁微眯起眼睛。

平坦宽阔的马路,林立整洁的商铺,熙攘的行人……

不时入眼的蓝色垃圾箱,还有公厕的指示牌,胳膊上戴着“环卫”红箍的扫地者……

海瑞抽了抽鼻子,空气中没有那种难闻的气味。

每隔一段路,甚至还修起了小花坛。

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五颜六色的十分养眼。

有的花坛还未栽花,但绿油油的青草,也给人舒爽的感觉。

“变化真大呀!”海瑞发出惊讶的声音,“要花不少银子,但好像很值。”

车把式嘿嘿笑着,说道:“官府说了,环境好,少疫病,心情也舒畅。”

“有道理。”海瑞捋着胡须,说道:“如此整治,确实干净许多。”

这恐怕也有以工代赈之意,城内的流民和乞丐,眼见得少了太多。

海瑞毕竟在地方上呆过,看得更深更远,对此也就更加称赞。

其实,看似官府在出资做善事,但利用工价低,却是实打实地铺路建屋。

如果从长远看,算下来其实官府是赚了。

以工代赈古已有之,本可借灾害之机,做些兴修水利、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此一举两得,却在明朝中后期失去了效用。

原因很简单,穷得一批,官府也没有启动资金。

同时,即便有钱粮,也不愿施此善政。

毕竟,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迅速产生效益,只利在长远。

所以,以工代赈也需要充裕的钱粮来支撑。

“看来,万历新政还是颇为成功,朝廷已经有了钱粮来赈恤百姓。”

海瑞是“一条鞭法”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他就支持施行。

“听说张居正已经重病难起,自古人亡政息,不知道新政是否还能持续?”

海瑞对于底层百姓的艰辛,以及土地兼并的严重,有着切身的体会。

不管新政有什么缺陷,出发点都是好的。

只要有改动,也总好过一潭死水,继续腐朽发臭下去。

到了馆驿,海瑞下了马车,只有一个少年仆人相随。

拿出公文,住进馆驿,海瑞又去报备,便静等皇帝宣召了。

……………

鼓板声一停,赵彩凤敛衣施礼,赢来稀稀拉拉的掌声。

赵彩珠鼓起了腮帮,竟然没一个人扔铜钱,真是小气。

赵彩凤笑着摸摸妹子的头,表示安慰和不在意。

赵彩珠听到茶客的招呼,又跑去柜台,端了盘瓜子送过去。

踢手绊脚地也能在茶楼里帮上忙,每天一两个铜板,也打发得她乐呵呵的。

父亲总有活儿干,或者说官府老雇人工; 母亲戴着红箍扫大街,也没空儿照顾她。

小丫头只好跟着爷爷和姐姐,在茶馆里算是个小打杂的。

老板倒还和气,也没赶人。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