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万历:朕成了暴君

关灯
护眼
第一百零四章 GDP——广东倒数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朱翊钧语气很平静,但说出的话却带着杀气。

从文官到武将,连国家的基石——军队,也被腐朽,这是朱翊钧不能容忍的。

诏旨已下,作用肯定是有。

而长期的政策也将陆续出台,监督制度将更加严密。

王国光和张学颜已看过计划,低语了几句,便由王国光上前回奏。

“启奏万岁,此章程极好,亦可行,但还须臣等细加商议,完善周全。”

朱翊钧轻轻颌首,说道:“朕亦是此意。章程拟完,先在山西试行,再推广至各马市。”

虽然有急迫之心,但朱翊钧还是比较谨慎。

“特别是选官,务要精干且廉。选贤任能,这是王卿的责任。”

“吏转官狭途路窄,亦该有所改变。王卿重拟章程,上呈御览。”

根据吏员的考察升转制度,三年考察一次,由所在衙门的堂官负责。

三年的期限叫考满,县官对吏员作出综合评定,呈送吏部考功清吏司。

吏部再根据评定和考语,决定吏员的去留。

如果“历三考、满九载”,就可以获得出身,即有了做官的资格和机会。

《大明会典》的规定,一品衙门提控、二品衙门都吏,授予从七品出身; 一二品衙门掾吏、典吏,二品衙门令史,授正八品出身; 三品衙门令史,授从八品出身; 以此类推,到六品至九品以及杂职衙门吏典、都察院各道吏典,授杂职出身。

在明初的时候,做官有三种途径:科目、举贡、吏员。

所谓“进取不拘资格”,三途并用。

于是,明初也有出身吏员,而最后成为高官的。

但从成化年间开始,朝廷愈发重视科举。

通过科举做官也成为唯一的正途,吏员入官的机会就越来越小了。

吏转官的艰难,上升途道几乎断绝,也就使吏员把精力放在贪腐敛财上。

要知道,县衙的官员很少,最多四人,大量的实际事务都是由吏员承担。

所以,他们手里掌握着实实在在的权力,可以借此捞取好处。

而且,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县官老换,吏员却能长期在位,成为地头蛇般的存在。

所以,朱翊钧要打开吏转官的通道,使吏员们看到希望,努力工作,忠心报效。

况且,吏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可能还要强于科举出身的官员。

很多县官,其实就是靠吏员,甚至被玩弄于股掌之中。

“还有张卿,会计审核制度要尽快完善,推行全国。”

王国光和张学颜躬身领旨,退了出去。

出了乾清宫,二人才敢随意畅谈。

“若此政施行,抚赏银便不用再由朝廷出,甚至会大有赢余。”张学颜善心算,掌户部,更能看到此政施行后的效果。

王国光点着头,猜测着说道:“恐怕不只马市,海贸之政也会有所变动。万岁令吏部挑选熟悉沿海地区的官员,必有深意。”

张学颜沉吟着,猜测道:“难道是大开海禁,多设海贸商埠。”

王国光笑了笑,说道:“张兄,宋朝海贸税收如何,你应比某清楚吧?”

张学颜微皱眉头,说道:“兹事体大,万岁有些操切了。”

与边关守军徇私一样,海防怕也是漏洞百出。

如果贸然开海,肯定达不到收税增收的目的。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