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兰香?”兰玉好奇,朝身边宫婢使了个眼色。 宫婢上前,打开盒盖。 露出里面整齐码放的香饼。 宫婢以衣袖扇风,香风扑来。 宫婢眼神一亮,回到车厢禀报。 不一会儿,宫婢重新出来。 “娘娘对这香很满意,你先退下吧。”其他宫婢接过锦盒。 她则递了一条玉镯给闻如月。 “谢娘娘赏赐。”闻如月激动地接过玉镯。 她知道,自己成功抱上兰贵妃这条大腿了。 那么,接下来…… 就该逮住那两只母耗子,让她们把吃掉的银子,全部吐出来。 当日,天黑之时。 霜姨来到‘一点墨’向闻颜回禀兰府寿宴之事。 不知她有些什么手段,竟将消息探听得分毫不差。 甚至连闻如月拜见时的谄媚,献花时的得意神情,都说得栩栩如生,仿佛亲眼所见一般。 霜姨道:“小姐,闻如月和兰贵妃算是真正绑在一条船上了。” 佩儿不解地问:“小姐,我一直很疑惑,这样岂不是让闻如月更有底气了吗?” 闻颜搓了搓手指,浅笑一声。 那也得兰家能永远屹立不倒才行啊! 否则大树一倒,攀附它的藤蔓,必受牵连。 时间过得飞快,眼看离放榜之日越来越近。 青禾和立夏回到村中,已有半月时间。 两人十分低调,住进闻颜家中,从不出门。 绣花、缝衣裳打发时间。 偶尔有人去找辰七哥办事,还是将二人的消息透露出去。 村中渐渐有了不好的议论,说二人是应知林新纳的妾室。 立夏二人低调行事,听后一笑了之。 就连村长想出面解释,也被她们制止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万一消息传到霍家耳中,就前功尽弃。 无人解释,那消息便野火遇上了风,瞬间就蔓延开去。 很快,这消息就传到了隔壁的禄福村。 黄莺儿洗完衣服回家,就见村里的几个长舌妇,围在她家门口。 她们平时最爱东家长西家短,无论什么事情,只要经过她们的嘴,白的都能说成黑的。 公的都能说成母的。 她们大清早登门,绝对没有好事。 不知说了什么,竟把她娘气得浑身颤抖。 她紧走几步,要去保护母亲。 就听其中一人说道:“你以前不是老说,你那个秀才外甥品性端方,不会纳妾吗? 现在一下纳了两个,你怎么解释?” “我看,人家应秀才不是不纳妾,只是看不上你家莺儿。 纳妾纳色,黄莺儿又黑又壮,娶回家当老黄牛使唤还行,当妾的话,嘻嘻……哪个男人下得去口啊!” “滚!我家不欢迎你们,全都给我滚!”焦姨母气得脸色铁青,指着门外大喊。 谁知,她这一指,就看见了人后的黄莺儿。 黄莺儿脸色雪白,喃喃发问:“娘,她们说的是真的吗?表哥他真的纳妾了?” 焦姨母急道:“不是的。她们瞎说的,莺儿不要当真。” 三个长舌妇不让她糊弄过去:“我们哪有瞎说。 应知林不是仅纳妾了,还一次性纳了两个,都住进去两个月了。 听人说,那两个小妾又白又美,再看看你,黑得像炭,长得又壮……” 黄莺儿的眼泪倏地一下流出来了。 焦姨母见女儿神情越来越不对,她急得拿起扫帚就想赶人:“闭嘴,我打死你们胡说八道……” 黄莺儿看着鸡飞狗跳的四人,转身就朝松山村跑去。 她不信! 她要亲口问应知林。 自己到底哪里不好。 他宁愿要别人,也不要自己! 砰!砰!砰! 松山村,闻颜家的院门被敲得山响。 “来了来了!”有人随着一声回应,院门从里面打开。 只见一位模样普通,但身材高挑而曼妙的女子站在门内。 “你找谁?”青禾眉眼含笑,问话温柔细语,让人很有好感。 黄莺儿直勾勾地看着立夏。 接着,院中又传来一道不耐烦的询问:“又是谁啊?!” 只见一位身材娇小,模样俏丽的女子走了过来。 立夏精致的眉眼带着怒气,手里拿着劈柴的斧头,气势汹汹地看过来。 这几日总有村民时不时来敲门,扰得她们烦不胜烦。 黄莺儿看着各有特色的两人,她的声音发颤:“你们,是我表哥的妾室?” “你在说什么鬼话?”立夏暴脾气,用斧头指着她。 她们是小姐的丫鬟,什么时候成姑爷的妾室了? 立夏的回答,听在黄莺儿耳中,却成了默认。 她伤心欲绝。 原来,他们说的都是对的。 表哥不是不想纳妾,只是不愿娶自己而已。 自己到底哪里不好了? 竟惹得表哥如此嫌弃? 黄莺儿像是受了剜心之刑,痛得几乎无法呼吸。 “应知林,你出来,你给我说清楚!你出来啊!”黄莺儿大叫着就要往院子里冲。 立夏的斧头往门一抵,拦住去路:“应知林不在,他还在京城等放榜消息。” “不……不可能,啊……”黄莺儿突然身体一软,晕倒在地。 焦姨母及时赶来。 抱着晕倒的女儿哭得泣不成声。 一声声控诉当中,就想把黄莺儿塞给应知林。 好在应族长得到消息,及时赶到,将母女二人强行送走。 焦姨母只得不甘地带着女儿离开。 此次回去后,黄莺儿就整日躺在家中,泪流满面。 最后在某个夜晚。寻了短见。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几天之后,就到了放榜日。 闻颜知道应知林考不上,不抱期望。 但她并不打击应知林的积极性。 放榜当日,早早就来到宅子,准备接上应知林兄妹三人,一起去贡院前看榜。 然而,应知林却说不去看榜。 莫非是他自知上榜无望,不敢去看? 倒是应知海和应知雪蹦着跳着要去看榜。 闻颜不想扫兴,便带着姐弟二人朝贡院而去。 闻颜觉得自己去得够早了。 没成想,他们到时,贡院门口已经人满为患。 应考的学子及其家人,也有城中爱凑热闹的百姓。 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今年的解元,会花落谁家? 又等了半个时辰,贡院大门缓缓大开。 十几名军卒,护着四名文官,将厚厚一叠名单,一一张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