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省部级领导

关灯
护眼
第590章 孙省长十五天调研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1992年9月12日清晨,孙国华省长的调研车队离开石头河乡,径直驶向位于山河省东部的铁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八米高的不锈钢拱门横跨入口,“开放创新,振兴山河”的标语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而园区内大片黄土<a href="https://www.qidianxin.com">新笔趣阁</a>,挖掘机轰鸣声与未完工的厂房框架形成强烈反差。</br>

“孙省长,这是我们规划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占地三千亩,目前已有三家沿海企业签订意向协议……”铁阳市长介绍时,孙国华突然驻足,指向远处用石灰线圈起的农田:“这些都是基本农田吧?国家三令五申保护耕地,开发区建设不能寅吃卯粮。”他翻开随身携带的《山河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对照着现场地形,“规划不能贪大求全,要算好经济账、生态账、民生账。”</br>

在随后的座谈会上,孙国华将茶杯重重放在桌上:“有些地方把开发区当成‘政绩画布’,圈地一大片,项目却迟迟落不了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更是发展的根基!”他展开一份数据报表,“全省已批复的17个开发区,平均土地使用率不到40%,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br>

针对招商引资,孙国华语气稍缓:“引进企业不能‘签完合同就放羊’。上个月有位企业家跟我说,在某县投资建厂,说好的水电配套半年没到位,环评手续卡了三个月。这样下去,谁还敢来山河省?”他要求各地建立“企业服务专班”,从项目审批到投产运营全程跟踪,“扶上马还要送一程,企业遇到困难,政府要第一时间站出来。”</br>

次日,孙国华来到临川县经济开发区。与铁阳不同,这里的标准化厂房已初具规模,园区道路两旁,投产企业的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在一家新投产的纺织厂车间,孙国华与来自浙江的投资人李建国攀谈:“李总,在咱们山河省投资还顺心吗?有没有需要协调的问题?”</br>

“孙省长,说实话,刚来的时候心里直打鼓。”李建国擦着汗笑道,“但县里派了专人帮我们跑手续,还协调解决了用工培训难题。现在生产线提前半个月投产,多亏了政府的支持!”</br>

孙国华欣慰地点头,转头对在场的市县干部说:“这就是示范效应!招商不是一锤子买卖,服务才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他指着车间外的配套设施,“园区的生活服务、物流运输、污水处理等配套,要和企业建设同步推进,让企业安心生产、舒心发展。”</br>

调研途中,孙国华反复强调:“开发区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但绝不能成为破坏生态、浪费资源的‘黑洞’。要坚持集约用地、绿色发展,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在刀刃上。”暮色降临,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发展要速度,更要温度;要规模,更要质量。”这不仅是对基层干部的嘱托,更是对山河省未来发展的郑重承诺。</br>

初秋依旧炽热,晒得柏油马路微微发烫。孙国华省长的越野车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前行,车窗摇下,裹挟着泥土气息的风灌进车厢,带来阵阵庄稼的清香。连续的调研虽然疲惫,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时不时的就喊过来一个基层干部,随便聊一会儿。这个小小的举动,看着没什么,但是,对于一名县乡干部,那可是无比荣耀之事啊,会对他们产生或许一辈子的影响。</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