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华站在女儿堆满教辅资料的书桌前,望着墙上密密麻麻的学习计划表,心中泛起复杂的感慨。作为一名师范学院毕业生,摸爬滚打多年的过来人,他比谁都清楚,女儿每天背诵的文言文典故、推导的数学模型、记忆的化学方程式,在未来实际生活中,恐怕90%都难以派上用场。但即便如此,孩子依然要每天披星戴月,在题海中拼命奋战——这一切,归根结底是为了跨越人生中两道关键门槛:中考与高考。</br>
夜深人静时,孙国华常与妻子江雪聊起这个话题。"为什么非得搞高考?"妻子有时会这样问。他总会认真解释:高考就像一道无形的分水岭,用统一的标尺丈量万千学子的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完成人才的初步筛选。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这几乎是通向高等学府的唯一通道,也是最公平的上升阶梯。</br>
诚然,现行高考制度并非尽善尽美。标准化的考试形式,难以完全展现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个性化特质,过重的应试压力,也让不少孩子失去了探索知识的乐趣。但孙国华明白,相较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申请制或推荐制,高考最大的优势在于"不看背景,只凭分数"。</br>
申请制下,推荐信、家庭背景、社会实践经历等因素往往会影响录取结果;推荐制更是容易滋生人情往来与资源倾斜。而高考的存在,让寒门学子得以凭借一支笔、一盏灯,在考场上与条件优渥的同龄人站在同一起跑线,用实打实的成绩敲开大学之门。</br>
看着女儿伏案学习的背影,孙国华总会想起自己的求学时光。当年正是凭借高考,他才得以走出松江省,考入师范院校,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如今,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女儿能理解:这场看似严苛的考试,承载着无数普通家庭对未来的殷切期盼,更是社会为底层群体保留的一扇希望之窗。</br>
不过,妻子江雪还是不认同老公的想法,她觉得女儿还是要站的更高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如今,在国内,就是月月高考179分,也能够上一所好大学,比如某戏剧学院……</br>
但是,自己身为一名高校工作人员,丈夫又是领导干部,去和那些寒门学子争抢宝贵的名额,有点儿太不要脸了,她还真干不出来。</br>
孙国华好像一眼就看透了她心思一般,笑着说:“宝贝,你就是惦记着让月月早点儿出国读书,而后再上一所美国的名校。”</br>
江雪两眼一眯,紧了紧鼻子,笑道:“那你不希望我们的女儿能够上哈佛耶鲁斯坦福啊?”</br>
一说到这里孙国华脑海里闪现出来一个人——蒋舒婷,年纪轻轻,德才兼备一个女子。名校背景,才女,聪明,这些光环加持,让她在同龄人中过早的就站在了一个特别的高度。</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