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投入生产,每半个月产量两百多坛,每个月四百多坛。</br>
现在经过工艺提升,人员扩招,产量已经提高到每个月一千五百多坛。</br>
其中一千三百坛是普通高粱烧,两百坛是鹿血酒。</br>
别看鹿血酒产量比高粱烧低,卖的价钱却更多。</br>
一千三百坛高粱烧能卖一万三千块钱。</br>
两百坛鹿血酒却可以卖出两万块钱。</br>
而且伊莲娜反馈,两种酒在苏俄大受欢迎,现在杰洛的酒品经销公司每天都会接到大量订单。</br>
一个劲地催促陈建安提升产能。</br>
“苏俄市场像是个无底洞,咱们生产多少,他们就要走多少。”</br>
“现在别说省里和县里的特产商店没办法建立,甚至连周边各村的货都无法保证了。”</br>
许梅谈到酒厂的货,也是无奈中带着自豪。</br>
“电力公司那边说这几天就可以通电,咱们的电工培训怎么样了?”</br>
陈建安话锋一转。</br>
自从安排好通电计划,村里就选了人送到县电力局进行培训。</br>
“差不多可以了,随时可以回来上班。”</br>
许梅一直掌握着培训情况。</br>
“不过,十名电工是不是太多了?咱们也用不到啊。”</br>
许梅不解。</br>
就算家家户户都通了电,以后有两、三名电工也能维护过来。</br>
为啥陈建安要派那么多人去学习?</br>
陈建安却是微微一笑。</br>
“想要提高酒厂的产能,光靠人力已经不行。”</br>
“通电之后,我会引进电力设备,产量可以得到夸量级飞跃。”</br>
“到时候荒草滩养殖基地、服装厂、酒厂都会通电。”</br>
“十个电工说起来很多,实际到时候未必够用。”</br>
许梅听着他的计划,眼睛中异彩连连。</br>
“陈村长,你的计划也太庞大,太超前了吧?”</br>
“按照你这说法,咱们村岂不是整个进入了电力时代?”</br>
许梅从小生活在京城,也只是用过电灯。</br>
来到东北插队。</br>
默认了农村没有电。</br>
现在陈建安不但通了电,还一下子把规模弄得这么大。</br>
真不知道他哪来的这么大魄力。</br>
光电费就要多少钱啊?</br>
“想要发展,步子就得迈得大一些。”</br>
“其实这样我都觉得很慢了。”</br>
陈建安心里感慨。</br>
其实现在最大的制约,是制度!</br>
想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需要等到开完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给改革开放定下调子。</br>
到时候,就可以顺势对村办企业进行改组,实行大农场制。</br>
当然,这些都要等到明年或者后年。</br>
现在最重要的,是将基础打牢靠。</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