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太平天国之东方醒狮

关灯
护眼
第43章 骄横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赖文光讲完,萧部众将即刻相互交换信息、交流看法,堂中顿时人声一片。</br>

众人言语轻松,氛围并不紧张。</br>

看来大家已然习惯被清军包围的局面。</br>

“诸位。”</br>

萧云骧起身,从赖文光手中接过小竹条,走到这幅由彭玉麟、何禄与他匆忙赶制的简陋地图前。</br>

待众将目光投向他,便接着说道:</br>

“清军看似来势汹汹,实则各有不同。”</br>

萧云骧用小竹条指向地图东面。</br>

“张亮基部人数虽多,但行动迟缓,要抵达怀化城,至少还需八九天。”</br>

接着又指向南面的黔阳城。</br>

“曾国藩曾被我们击败,况且我推测他们的目的,是堵住我们南下之路,对北上并不积极。”</br>

“而且没有四五日,他们也赶不过来。”</br>

随后继续指向西面。</br>

“芷江城清军兵力有限,虽在持续招兵,但能自保就不错了,料想他们不敢出城与我们拼死一战。”</br>

“只要堵住我们西进之路,沅州知府邓天符便算是立下大功。”</br>

“唯有北面。”</br>

萧云骧手中竹条重重戳在凤凰厅方向。</br>

“北面凤凰厅的竿军,倒是个棘手问题。”</br>

“他们以往对付的,多是武器简陋、不擅结阵作战,仅靠血气之勇拼杀的苗、瑶、侗等叛乱民众。”</br>

“且屡战屡胜,故而气焰极为嚣张。”</br>

“我们刚到怀化城,这些人就从凤凰厅出发,显然是想用我们的人头来积累军功。”</br>

萧云骧轻蔑一笑,示意彭玉麟。</br>

彭玉麟站起身,将他所了解的竿军历史、组建方式、作战风格等,向众将详细讲述一番。</br>

原来此时竿军的领袖是邓绍良。</br>

邓绍良,字臣若,湖南乾州(今吉首市)人。</br>

他年少投身军旅,作战英勇,在镇压李沅发叛乱时表现出色,被提拔为总兵,统领竿军。</br>

与彭玉麟有过数面之缘,勉强算得上同僚。</br>

竿军的组建形式与主要作战对象,致使这支军队士卒凶悍,但纪律极差,能打更能抢。</br>

萧云骧心中感慨万千,来自后世、对军事历史兴趣浓厚且记忆力超群的他。</br>

自然知晓“无湘不成军,无竿不成湘”这句话。</br>

这支特殊部队,是清廷最为得力且凶狠的爪牙之一。</br>

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竿军转战十几个省,镇压太平军、捻军等清廷叛军。</br>

历经二百余战皆获胜,所向披靡,被曾国藩命名为“虎威常胜军”。</br>

竿军兵勇喜好在左臂刺上“虎威常胜军”的青字,攻城格斗时,常袒露左臂,挥刀跃马,己方相互呼应以鼓舞士气,敌方见之则胆寒。</br>

直至抗日战争时期,以竿军为主组成的国军第128师,在浙江嘉善阻击侵华日军第六、第八两个军团,连续激战七天七夜,给敌军造成大量伤亡。</br>

原本历史已然证明,湘军是太平军最为强劲的对手,甚至没有之一。</br>

若想成就大业,就必须在湘军初创之时,打掉其最锋利的爪牙。</br>

就在萧云骧思绪飘飞之际,彭玉麟已将竿军的历史及作战特点向萧部诸将讲述完毕。</br>

见诸将神情严肃,萧云骧继续说道:</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