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四十,厂区仍被晨雾笼罩,贴片车间外却早已聚起数人。李向东戴着白色安全帽,身后是两名消防队员与厂内维修骨干。昨夜大火虽已扑灭,但空气中仍残留一股难散的烧焦气味。</br>
塑封区外围拉起的警戒线还未撤,地面焦黑,碎裂的地砖与烧毁的胶料混成一团。消防员拿着红外测温仪,一寸寸在焦点区域扫描,屏幕上跳出的数字依旧不低。“43度……这块墙体还有余温。”其中一人皱眉说道。</br>
李向东走近,用脚尖拨开一块焦熏的锡膏包装盒,蹲下身看了几秒,又起身道:“没过24小时,别急着放松。角落、线槽,连吊顶上的灯线都要查。”</br>
他扭头招呼王哥,“把这边设备断电清点单再核一遍,电缆走线也重新列图,我不想再看到哪根线头靠着墙皮吊着。”</br>
王哥应声而去,罗燕边记录边低声嘀咕:“这回是真把安全当头了。”</br>
李向东抬头看向焊接区吊顶上残留的水渍印,眼神冷静而坚定:“这次是教训,下一次,就是责任事故。咱们春雷,输不起第二回。”</br>
晨光透过破损的窗棂斜照进来,映出李站立的身影拉得很长,落在车间残墙之上。他轻吐一口气,转身继续巡查。整顿,从此刻开始。</br>
上午九点,冬日阳光刚破雾霭,厂区外却比往日热闹几分。央视《都市新闻》南方采访组一行四人,临时更改行程,提前抵达春雷电子本部。他们原计划拍摄“民营工厂改制复产纪实”,却意外撞上贴片间起火后的残骸。</br>
摄像师刚架好机位,记者便出示采访函件:“李总,今天的拍摄能否继续?这场突发事故……我们希望有第一手回应。”</br>
李向东站在车间外的通风平台前,身后是焦黑的机壳、破碎的铁架与忙碌的维修工。阳光下,那些焦炭般的轮廓格外刺眼。</br>
“拍吧。”他没有回避,转身正对镜头,身形挺直,嗓音低沉却果断:“这不是推脱责任的时候。贴片线起火,是我们春雷管理上有漏洞,冷柜巡检疏忽、线路老化……我们认。”</br>
他看了一眼镜头中的自己,面无惧色,“厂是我开的,事出了,我来兜。不是安全员、不是保安,是我李向东。春雷,自己背。”</br>
记者一愣,镜头一晃定住。</br>
短暂沉默后,李略一顿语,又补上一句:“但我也请你们把话带出去——春雷电子承诺,全线14天内完成修复,月底前,复产节点不变。”</br>
话音落下,身后的修复队正吊起一块新钢板,电焊火花溅起,在镜头里化作一道白亮的光。</br>
记者低声感慨:“这条采访,回去我们肯定留头条。”</br>
拍摄结束,罗燕递来一条湿毛巾,李随手一擦,额头汗水滚落。林青青站在他左后侧,灯光斜洒,她与李目光短暂交会三秒,未语,眼中却有一丝担忧、一丝佩服,更多的是——信任。</br>
采访结束后,摄像机收起,记者点头致谢。贴片间只剩修复工人还在忙碌,白炽灯悬挂在临时灯架上,发出刺目的光,空气中仍飘着淡淡烧焦味。</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