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堪破三千世相

关灯
护眼
第6章 磨砖作镜——禅宗公案里的钝感修行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青砖冷硬似愚顽,磨尽流光未照颜。</br>

忽见心台明镜现,方知钝处有真禅。”</br>

南岳峰下的痴僧</br>

唐开元年间,南岳衡山云雾缭绕。马祖道一结庐坐禅,昼夜不辍。某日,南岳怀让禅师持青砖于石上霍霍磨拭。</br>

“师父磨砖何为?”道一终是忍不住发问。</br>

“磨作明镜。”怀让头也不抬。</br>

道一失笑:“砖石岂能成镜?”</br>

怀让抛砖击地,金石声裂空:“坐禅岂能成佛?”</br>

这一问如惊雷劈开迷雾。道一豁然顿悟,从此放下枯坐苦修,后来竟成禅宗巨擘。这般“磨砖”的愚行,恰似《五灯会元》所言:“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钝感修行,原是破执的利刃。</br>

禅门钝感的三种法相</br>

(一)大智若讷</br>

北宋汴梁相国寺,某挂单僧人日日扫落叶。方丈考校佛理,他总讷讷不能言。某日吐蕃高僧诘难《楞严经》,扫地僧忽然开口,梵汉双语交替如珠落玉盘。原来三年扫帚划痕,早在地上写成整部《金刚经》。</br>

(二)藏锋守拙</br>

明万历年间,紫柏真可禅师云游至嘉兴,遇豪绅逼问佛法。禅师憨笑:“老衲只知挑水担柴。”夜间却在柴房以炭笔写就《般若释要》,笔锋藏于劈柴斧痕之中。这拙朴,恰似徐渭画葡萄——乱藤缠枝间,自有明珠暗投。</br>

(三)以愚破巧</br>

清雍正年间,玉琳国师侍奉御前。皇帝持《金刚经》问难:“云何应住?”国师憨笑捧茶:“万岁爷请用茶。”雍正顿悟“应无所住”之妙——这“愚答”比任何机锋更近禅心,恰似齐白石画虾,三笔两抹的“未完成”处,反见生机盎然。</br>

世俗中的“磨砖”智慧</br>

(甲)官场沉浮录</br>

唐宣宗李忱登基前,装痴三十六载。宦官马元贽等视其为“木头皇子”,却在会昌法难时,见他暗中以指血写《心经》于佛袍。这钝感功夫,比司马懿“<a href="https://www.qidianxin.com">新笔趣阁</a>居余气”更胜一筹——钝到极致,反成护身铁甲。</br>

(乙)商海迷踪记</br>

晚清胡雪岩破产时,当众将算盘拆散分赠债主。众人嗤其癫狂,却不知每粒算珠暗刻钱庄密契。十年后重振旗鼓,正是凭这些“愚人珠”收回旧账。这手法,暗合《淮南子》“大巧在所不为”之论。</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