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堪破三千世相

关灯
护眼
第8章 煮石疗饥——葛洪《抱朴子》的守拙之道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白石冷硬似愚顽,沸水煎熬见真颜。</br>

莫道枯坐空山寂,鼎中自有日月悬。”</br>

罗浮山中的痴道人</br>

东晋咸和年间,罗浮山紫云洞内丹炉轰鸣。葛洪披发跣足,将五色石投入沸鼎。樵夫嗤笑:“这呆道煮石充饥,怕是要饿死山中!”却不知夜半时分,丹炉青烟凝成《抱朴子》书影,其上“金液还丹”四字忽明忽暗。</br>

某日刺史邓岳入山求药,见葛洪蓬头垢面,正以松枝搅动铁釜。釜中浊水翻腾,竟映出中原战乱图景。葛洪忽掷松枝入火,烈焰中浮起一行丹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邓岳骇然——原来这“煮石”之术,炼的是乱世存身的金丹。</br>

守拙之道的三重玄机</br>

(一)形拙藏真</br>

葛洪在《内篇·塞难》中写道:“智者不言,言者不智。”他隐居罗浮时,故意将丹房建在虎豹出没处。世人皆道其愚,却不知猛兽看守的岩洞中,藏着记录天下矿脉的《玉匮记》。这般藏智,恰似王羲之醉写《兰亭序》,癫狂泼墨间暗藏笔法精要。</br>

(二)以退为进</br>

永嘉之乱时,葛洪辞谢太尉庾亮征召,自称“山野粗人”。却在南下途中,将治疫药方刻于驿站井栏。后世苏轼贬谪岭南,见残碑上有“葛洪留方”字样,方悟这“退隐”实为布道——如春雨润物,看似柔弱,反比惊雷更入地层。</br>

(三)示愚避祸</br>

某日流民劫掠丹房,葛洪端坐蒲团,任其搬走铜鼎。待匪徒散去,他轻叩墙角,暗格中滑出真正丹经。这般作态,暗合《周易·明夷卦》“内文明而外柔顺”,比之范蠡三散家财,更多三分道家的浑朴天然。</br>

历史长河中的“煮石者”</br>

(甲)陶潜种秫</br>

彭泽县令陶渊明,为酿浊酒竟将公田尽种秫米。上峰斥其荒唐,他解印而去,却在《饮酒》诗中暗藏“羲农去我久”的悲愤。这“醉态”如太极推手,将仕途风险尽化于南山菊影之中。</br>

(乙)张良拾履</br>

黄石公三试张良,最后一次约在暴雨夜。子房踏泥赴约,得授《太公兵法》时,老人笑言:“孺子可教,然需学石之愚。”后来张良助刘邦定天下,急流勇退的“愚行”,恰是黄石公所授的终极保身术。</br>

(丙)徐渭泼墨</br>

明代徐渭画《墨葡萄》,故意将藤蔓画得凌乱如疯。严嵩党羽索画,他癫狂掷笔:“满纸荒唐墨,能换酒一壶?”却在叶脉间暗藏倒写的“诛奸”二字。这“疯癫”如煮石之鼎,外看滚水沸腾,内藏冷铁铮鸣。</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