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善若水,寻安

关灯
护眼
第142章 药香浮动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药膳馆开业三个月后,生意渐渐稳定下来。</br>

每天清晨,当我推开店门,总能看到几位老顾客已经在门外等候。张老先生几乎成了店里的常客,每周三次,雷打不动地来喝四神汤;附近小学的李老师带着几个体弱的学生,定期来吃健脾糕;甚至还有从城南专程赶来的孕妇,只为了一碗安胎汤。</br>

这天早晨,我照例五点起床准备药膳。秋去冬来,成都的清晨寒意渐浓,灶台的热气成了厨房里最温暖的存在。我正在熬制一锅新的秋燥汤,加入了今秋最后一批新鲜的梨子。</br>

"程师傅!"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店门口传来。我抬头看去,是陈老,身后还跟着一个陌生的年轻人。</br>

"陈老,您来得正好。"我擦了擦手迎上去,"新熬的秋燥汤,您给品鉴品鉴。"</br>

陈老摆摆手:"今天不是来喝汤的。"他拉过身后的年轻人,"这是我孙子陈墨,在省电视台工作。听说你的药膳馆火了,想做个专题报道。"</br>

年轻人约莫二十七八岁,穿着时尚的牛仔外套,脖子上挂着工作证,手里拿着小型摄像机。"程叔叔好,"他礼貌地打招呼,"我们台里正在做一档《非遗在民间》的节目,爷爷极力推荐您。"</br>

我一时语塞,下意识地看向灶台上的铜药铲。师父传给我的时候说过,药膳之道贵在心诚,不宜张扬。</br>

"这..."我犹豫道,"小店刚起步,恐怕不值得报道。"</br>

"哎,程师傅过谦了。"陈老拍拍我的肩膀,"你的《青城药膳录》是实打实的非遗传承,现在国家提倡这个,正好借机会宣传宣传。"</br>

林素从后院进来,听到我们的谈话,眼睛一亮:"这是好事啊!"</br>

在陈老和林素的轮番劝说下,我最终勉强同意了。陈墨约好下周来拍摄,说要记录从选材到烹制的全过程。</br>

"对了,"临走时陈墨突然问,"程叔叔,您的药膳有没有考虑过现代化改良?比如做成速食产品?"</br>

我摇摇头:"药膳讲究现制现吃,不宜久存。"</br>

"但现在年轻人生活节奏快,"陈墨解释道,"如果能开发一些方便食用的产品,会更受欢迎。"</br>

送走陈老祖孙,我陷入沉思。陈墨的话不无道理,但药膳一旦工业化生产,还是原来的药膳吗?</br>

"想什么呢?"林素递给我一杯热茶。</br>

我把陈墨的建议说了,林素想了想:"其实可以折中。有些药膳确实不适合久放,但像茯苓糕、芝麻丸这类点心,保存几天没问题。"</br>

"但药性会减弱..."</br>

"那就标注最佳食用时间。"林素建议道,"让顾客知道现做的最好,但实在没时间,也可以选择保存的。"</br>

我点点头,这个建议倒是可行。或许药膳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不违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