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上善若水,寻安

关灯
护眼
第163章 古方新证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中科院药物研究所的无菌实验室内,五颗来自边境遗址的"治瘟丹"被放置在特制的惰性气体环境中。我和程明、郑淮安隔着观察窗,看着身穿防护服的研究员用激光显微取样器小心地取下几微克样本。这些药丸距今至少有一千二百年历史,却依然散发着淡淡的药香。</br>

"程教授,你们来看!"药物化学专家林博士在显微镜下调整成像参数,"这些颗粒的排列结构太不可思议了!"</br>

我们凑近电子显微镜显示屏,只见药粉颗粒呈现出规则的蜂窝状结构,每个"蜂窝"单元中心都有一个微小的金属亮点。</br>

"这些亮点就是''天铁''微粒。"林博士指着能谱分析图,"铁、镍为主,含有微量稀土元素。更惊人的是——"她调出另一组数据,"这种结构在纳米尺度上形成了无数微型磁涡旋,能定向引导药物分子。"</br>

程明迅速记录着数据:"这就是古籍记载的''以磁引药''原理?"</br>

"不仅如此。"林博士将样本放入质谱仪,"初步检测显示,这些药丸含有雪莲、红景天等高原药材成分,但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多肽类物质...像是某种古代抗生素。"</br>

三天后,更完整的分析报告出炉:"治瘟丹"对包括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七种"超级细菌"表现出显着抑制作用,其效果远超现代常规抗生素。最令人震惊的是,在模拟实验中,加入微量"天铁"粉末的药液,抗菌活性提升了近二十倍!</br>

"这不可能是偶然。"赵院士在视频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古代药师显然掌握了某种利用特殊材料增强药效的技术。"</br>

我们立即组建跨学科团队,着手破解"治瘟丹"的制备工艺。根据铜碑记载和帕拉塞尔苏斯笔记,程明还原出一个惊人的制药流程:药材需在特定月相下采摘,经"天铁"器具研磨,再置于南北朝向的磁石阵列中发酵。</br>

"听起来像巫术,"材料学家张教授感叹,"但原理完全科学——月相影响植物次生代谢物含量,磁取向排列能优化''天铁''的量子效应。"</br>

就在研究取得突破时,国际舆论场风云突变。《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质疑"天铁"研究的评论文章,称我们的发现"缺乏可重复性",并暗示可能涉及"学术不端"。文章署名是三位欧洲学者,但郑淮安发现其论证方式与彼得罗娃如出一辙。</br>

"看这个IP地址。"程明追踪到文章投稿来源,"来自开曼群岛的代理服务器,与''香巴拉生物科技''的注册地一致。"</br>

更严峻的挑战接踵而至:某国际制药巨头突然宣布研发出一款"革命性抗菌材料",其专利描述与"天铁"特性高度相似。与此同时,多个国家的药监部门收到匿名举报,要求调查我们的"非法人体试验"。</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