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霎时寂静。</br>
傅让倒吸凉气:“癌?可是《卫济宝书》里说的岩症?”</br>
“类似。”马淳暗自庆幸这个时代已有癌症概念,“此病初期如岩石潜藏体内,后期则坚硬如岩,溃烂流脓。”</br>
其实“癌”这个字,早在宋代就有了。</br>
南宋年间东轩居士所着《卫济宝书》一书中,首先应用了“癌”字来作为疾病的病名。</br>
而“瘤”字出现得更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提及。</br>
古人在起病名的时候,常常会以症状或者形象来命名。</br>
例如噎膈,大致相当于现代的食管癌、贲门癌这一类疾病,就是以症状来命名的。</br>
噎是指吞咽时哽噎不顺,膈是指饮食格拒不入,或食入即吐;</br>
乳岩相当于现代的乳腺癌,岩就是一种形容,是对疾病形象的类比。</br>
在《诸病源候论》中就记载说“乳中结聚成核,微强不甚大,硬若石状”,就是说乳岩这种疾病,形似岩石,所以才叫乳岩。</br>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讲到过一个故事。</br>
说是有一个女子,出嫁以后,跟家里的女眷关系不太好,于是每天心情都很抑郁。</br>
婚后十年,<a href="https://www.qidianxin.com">新笔趣阁</a>长了一个肿块,再后来,<a href="https://www.qidianxin.com">新笔趣阁</a>的肿块逐渐加硬,最后发展成为了“奶岩”。</br>
奶岩就是乳岩,也就是如今的乳腺癌。</br>
傅友德摸着肚子沉默良久,突然拍案:“好!老夫戒酒!”</br>
马淳从药箱取出三个药瓶:“白色药丸饭前服,消炎止痛;褐色药汤早晚各一剂,修复胃膜;这小瓶药粉发作时含服,能抑酸护胃。”</br>
又抽出银针,“现在开始第一次针灸。”</br>
针尖刺入足三里穴时,傅友德浑身一颤:“这酸胀感竟窜到膝盖了!”</br>
“足三里是胃经要穴。”马淳缓缓捻针,“您胃气瘀滞太久,经络也不通畅。”</br>
待起针时,傅友德已能感到胃部暖流涌动,不禁赞叹:“马大夫这手艺,比太医院那些强多了。”</br>
马淳正在写医嘱,闻言笔锋一顿:“太医院开的方子,国公可还记得?”</br>
“多是温补之药。”傅友德回忆道,“人参、白术、茯苓之类。”</br>
“问题就在于此。”马淳搁下毛笔,“您这病属热毒淤积,再服温补如同火上浇油。太医院拘泥于‘脾胃虚寒’的旧论,反而耽误病情。”</br>
傅忠若有所思:“所以马大夫用黄连、黄芩这些苦寒药?”</br>
“不错。”马淳把医嘱递给他,“药方需随症而变,哪有一成不变的道理。不过您的病理我还得继续分析,现在开的这些药,主要是巩固之用。”</br>
傅友德忽然正色:“马大夫可有兴趣来五军都督府当军医?老夫保你个六品职衔。”</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