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于郡县,见民生困苦,赋税繁重。百姓终年劳作,所得难以糊口,饿殍遍野,卖儿鬻女者屡见不鲜。而地方官吏,为逢迎上意,搜刮民脂民膏,不顾百姓死活。商贾亦受盘剥,商业凋零,市无繁荣之象。</br>
边患之际,圣帝不思整军经武,却轻信佞臣之言,致使兵无战心,将无斗志。西番战事不利,西夏又趁虚而入,偷袭边城重镇。边城百姓惨遭屠戮,家园被毁,流离失所者无数。烽火照夜,哭声震野,惨状目不忍睹。</br>
更有甚者,朝廷为平战事,征兵拉夫,不问老幼,致使田园荒芜,农事荒废。民怨沸腾,然敢怒而不敢言。四方盗贼蜂起,皆因生计所迫,啸聚山林,劫掠州县,治安大乱。</br>
余观之,大宋已如大厦将倾,岌岌可危。圣帝若再不醒,亲贤臣,远小人,重振朝纲,整饬军备,恐国将不国。望我大宋军民,能共醒共觉,奋起抗争,驱奸佞,扶社稷,保我山河,护我百姓。否则,神州陆沉,生灵涂炭,必将成千古之恨!</br>
辛弃疾 记于北行途中</br>
得圣帝自祭祖大典后,便自弃般沉溺于后宫酒色之中。国家政务全托于国师宝徵及宠妃外戚等人物手中。朝廷官员被随意升迁。</br>
在这风云激荡的时刻,国师宝徵看到《北行见闻录》后,怒不可遏,他一眼便认出这是辛定鼎(辛弃疾)的手笔。深知此文若流传开来,必将引发更大的民愤与朝堂动荡,于是立刻派遣手下,秘密探查辛定鼎的具体下落,妄图将其迅速抓捕,以绝后患。</br>
同时,为防止文人跟风仿效,他竟下令在大宋境内严禁传播此类文章。然而,他此举无疑是与整个文坛为敌。众多士子本就对朝廷的腐败现象心怀不满,此时见此机会,纷纷下场。他们以笔为剑,既列举天下不公之事,又标榜自己为国为民,借此机会挣取文声,搏得大众好评。一时之间,各类批判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民间广泛流传。</br>
宝徵见局面失控,弄巧成拙,只得加派人手,到处抓捕撰写此类文章的文人。但文人集团抱团抗争,他们以笔为武器,相互支持,使得宝徵的行动难以形成有效震慑。抓捕行动不仅未能压制舆论,反而激起了更大的民愤,让更多人看清了朝廷的腐朽与残暴。</br>
而在边境,西夏的攻势愈发咄咄逼人。两国使臣频繁往来,表面上是在议和,实则西夏在不断试探大宋的底线。宝徵与外戚商议后,认为不可双线开战,为求一时安稳,竟私下同意对西夏进贡更多岁币。为了让西夏即刻退兵,甚至愿意额外再加一次岁币。</br>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br>
喜欢我欲修仙神魔不渡请大家收藏:()我欲修仙神魔不渡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