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李靖和苏定方之所以能够靠着三千人,成功突袭定襄城,其实还有一个巨大的原因。</br>
这个原因,最关键的人物就是——颉利可汗。</br>
这座被突厥占据十几年的定襄城,是东汉时期建造的边疆要塞,城墙坚固且易守难攻。</br>
但出身草原的颉利可汗,有着他特有的傲慢和偏见,他认为草原人就应该住在帐篷里,城墙不过是中原人怯懦的遮羞布。</br>
因此他入主定襄城后,非但没有修缮城防,反而拆除了许多防御工事,只为方便他的骑兵进出。</br>
他麾下的数万骑兵,全部驻扎在定襄城靠西的开阔地带,美其名曰"保持草原习性"。</br>
定襄城城内因为汉族人不多,只留了不到二千老弱残兵驻守,就这,还都是各部族拼凑的杂牌军。</br>
所以等到唐军冲击完营地之后,没有防御工事的定襄城如同敞开的羊圈,任由唐俊悟的五百精骑长驱直入。</br>
将熊熊大火扑灭之后,营地内的帐篷也少了近三分之一。</br>
这些烧毁的帐篷,大部分都是中心区域。</br>
在将这些烧毁的帐篷清理完之后,一块巨大的空地就显露了出来。</br>
正好方便李恪关押、看管那些被俘虏的突厥贵族与精锐士卒。</br>
空地四角立起崭新的了望塔,塔身裹着浸湿的牛羊皮,塔顶燕军士兵手持劲弓弩箭,目光如炬扫视着每一寸区域。</br>
只不过,尽管将地形充分运用起来。</br>
但以李恪两千的骑兵看管六万多的降卒,终究是力有不逮。</br>
降兵中的一些顽固分子,应当也是看出了李恪兵力捉襟见肘。</br>
于是便在人群中鼓噪其他降卒,准备伺机作乱。</br>
这也就是李恪为何会在这里的原因。</br>
此时的李恪,拿着一块不知道从哪里拿来的擦布,正慢条斯理地擦着燧发枪,还在微微冒烟的枪管。</br>
与他相隔两丈的距离外,还有一具高大的无头实体,正躺在血泊之中。</br>
他的头颅,被近距离的李恪一枪轰碎。</br>
几个很有眼力劲的燕王卫,正在冲洗地上斑驳的脑浆与碎骨,血水混着雪泥蜿蜒成河,在火把照耀下泛着诡异的油光。</br>
看了看没了脑袋的贵族老爷,又看了看手里拿着奇怪器物的李恪。</br>
刚才还骚动异常的人群,像被掐住脖子的羔羊般瞬间死寂。</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