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位做青瓷的匠人,他的窑房里堆着许多碎裂的瓷片,有的裂在釉色,有的毁在塑形。“每片碎瓷都是老师。”他指着一片歪了口沿的碗坯,“上次烧这批碗,总觉得口沿要做薄才好看,结果窑温一升就塌了——原来好看要让位于结实,这是碎瓷教我的。”后来他的作品,釉色温润如古玉,却总在不起眼的地方藏着“抗裂”的巧思,反而成了独有的风格。</br>
年轻时怕失败,觉得那是“无能”的烙印。后来才发现,失败从不是终点,而是“思不足”的起点。就像爬山时摔了一跤,疼是真的,但也因此看清了脚下的碎石和湿滑的苔藓。那些摔过的跟头、错过的机会、搞砸的事情,其实都在悄悄告诉你:哪里该收力,哪里该转弯,哪里该换条路走。悟失败中的不足,不是跟自己较劲,而是让每一次“钝”,都成为下次“利”的铺垫。</br>
四、钻隙如探矿,微中见真</br>
古籍修复师有个习惯:修补虫蛀的书页时,从不急着补洞,而是先观察虫洞的走向——是顺着纸纹,还是绕开了墨迹?“虫洞藏着纸的脾气。”一位老师傅说,“知道它怕什么、喜什么,才能补得牢,还不损伤原有的风骨。”这种“钻漏洞”,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对“道”的探究:透过表象的“漏洞”,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br>
生活里的“漏洞”无处不在:一段关系的裂痕,一件事的卡壳,一个计划的落空。多数人只想着“堵上”,却少有人愿意停下来“研其道”。就像医生见了疑难杂症,不是急着开药方,而是先追问“病因何在”;学者遇了悖论,不是回避,而是深挖“逻辑的盲区”。所谓“钻漏洞研其道”,其实是一种求真的勇气——承认世界的不完美,却相信每一个“漏洞”背后,都藏着通往真相的密道。</br>
雨停了,青石板上的水洼里,映出天空的蓝。忽然明白,这四句话原是一体:善是向外的温度,防是向内的尺度,悟失败是向上的阶梯,钻漏洞是向深的钻探。人生的“道”,从不在遥不可及的高处,而在每一次抬手行善时的暖意里,每一次审慎自守的清醒里,每一次从失败中站起的坚韧里,每一次探究本质的执着里。</br>
所谓“问道”,不过是在行止之间慢慢懂得:善而不迂,防而不闭,败而不馁,钻而不邪——如此,便算是走在自己的道上了。</br>
喜欢天机解码请大家收藏:()天机解码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