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的喧嚣与唇枪舌剑终于沉寂,柴桑城的夜,显得格外深邃。</br>
驿馆的房间内,烛火摇曳,将我的影子长长地投在墙壁上,随着火苗的跳动而微微晃动,如同我此刻纷繁复杂的思绪。</br>
孔明已在隔壁安歇,他今日殚精竭虑,确实需要休息。</br>
而我,却毫无睡意。</br>
白日里递给鲁肃的那份情报,仅仅是冰山浮出水面的一角,是我为了推动局势,精心筛选和包装过的“鱼饵”。</br>
真正的较量,需要更深层次的洞察与布局。</br>
此刻,无人打扰,正是我进行“庐江观星”的最佳时机。</br>
此“观星”,非是仰望天穹,卜问吉凶,而是俯瞰大地,剖析时局。</br>
在我面前的矮几上,摊开的并非星图,而是数幅绘制极其精密的地图</br>
——长江中下游水道图、赤壁及乌林周边地形图、荆襄九郡全舆图,甚至还有一幅标注了曹军已知主要营寨和粮秣转运点的草图。</br>
这些地图,凝聚了玄镜台斥候们无数心血,其精度远超当世普通图籍。</br>
地图旁边,则散落着数卷用特殊墨水书写的密报,来自玄镜台的各个节点,记录着最新的敌我动态、江东内部各派系的细微变化、甚至是一些关键人物的私下言行。</br>
烛光下,我凝视着这些冰冷的线条与文字,大脑却在高速运转,如同在满天繁星中寻找运行的轨迹与内在的规律。</br>
我的优势,并不仅仅在于掌握着一个高效的情报网络,更在于我脑海中那些来自后世的、模糊却关键的历史记忆碎片,以及由此培养出的、超越这个时代的战略思维模式。</br>
首先,是曹操。</br>
这个枭雄此刻正志得意满,号称八十三万大军(实则约二十余万,但对外宣称的数字本身就是一种威慑),挟新胜之威,欲一举荡平江南。</br>
白日里我提供给鲁肃的情报</br>
——疾疫、水土不服、荆州水师磨合不足、粮道脆弱</br>
——句句属实,甚至可能比我描述的更为严重。</br>
玄镜台的密报中,有细作冒险传回的关于曹营内部对疾疫讳莫如深、药物管控严格、甚至出现小规模兵士恐慌的迹象。</br>
这印证了我模糊记忆中,赤壁之战前曹军确实遭遇了瘟疫的说法。</br>
但曹操为何明知有此隐患,依然强行推进?</br>
原因无他,唯“势”而已。</br>
统一北方,收降荆州,他正处于人生的巅峰,军心士气(至少表面上)也达到了顶点。</br>
他赌的是江东内部主降派会占据上风,赌的是孙权年轻不敢决裂,赌的是他能用雷霆之势,在内部问题彻底爆发前,瓦解对手的抵抗意志。</br>
他的战略核心,依然是“以势压人”,辅以水陆并进。</br>
我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从襄阳出发,沿汉水入长江,顺流东下,直逼夏口、柴桑。这是最直接、也最符合逻辑的主攻路线。</br>
水军主力沿江推进,陆军则在两岸策应,互为犄角。</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