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与鲁肃那番密谈之后,数日的光景悄然流逝。</br>
柴桑城内,关于战与降的争论似乎进入了一种微妙的沉寂期,但这平静的表象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br>
我知道,孙权在权衡,周瑜在判断,而张昭等一众老臣,则在不遗余力地施加着影响。</br>
诸葛亮这几日也显得颇为低调,据说除了再次拜会过一次孙权,阐述利害之外,多数时间都在馆驿中闭门不出,</br>
只是偶尔会派人向我传递一些无关痛痒的问候,或是打探些江东的风土人情,仿佛真的只是一个等待最终结果的使者。</br>
但我深知,这位卧龙先生绝非如此简单。</br>
他在等待,等待一个能够一锤定音的机会。</br>
而我,同样在等待,但等待的内容,却与他有所不同。</br>
鲁肃带来的反馈已经很明确:</br>
我抛出的诱饵</br>
——那些精准的情报和切实可行的水战建议,成功地引起了孙权和周瑜的重视,尤其是周瑜。</br>
这位江东大都督对技术层面的认可,以及那句意有所指的“切磋”邀请,都表明他对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深深的警惕。</br>
我意识到,仅仅依靠这些还不够。</br>
周瑜的才智与骄傲,决定了他不会轻易被外部因素完全左右。</br>
孙权的信任固然重要,但要让江东这艘大船彻底调转船头,迎向曹操这股滔天巨浪,周瑜的态度才是那最关键的舵。</br>
他不仅需要看到抵抗的可能性,更需要感受到胜利的希望,甚至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荣耀前景。</br>
单纯的情报和建议,能让他看到“可行性”,但未必能点燃他心中那团名为“决断”的火焰。</br>
要让他彻底坚定抗曹的决心,甚至主动去推动孙权下定决心,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策略——“智激”。</br>
“智激公瑾”,这四个字在我的脑海中盘旋。</br>
完全依赖诸葛亮并非我的行事风格。</br>
我需要有自己的方案,一套能够配合孔明,甚至在他计划之外,独立发挥作用的方案。</br>
我的优势在于信息差和隐藏的实力。</br>
玄镜台的情报网络,可以为我提供比诸葛亮更及时、更深入的关于曹军动向、内部矛盾、甚至是一些关键人物心理状态的信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