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战,二战风云

关灯
护眼
第5章 基辅战役,史上最大包围战的战略绞杀与致命转折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一、战役背景:战略目标的分歧与隐患</br>

(一)德军战略决策的转向</br>

巴巴罗萨计划初期,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明斯克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后,希特勒与陆军高层产生战略分歧:</br>

- 陆军主张:古德里安等将领坚持按原计划直取莫斯科,认为占领苏联首都将迅速瓦解其抵抗意志</br>

- 希特勒决策:出于对乌克兰粮食和高加索石油的需求,决定抽调中央集团军群部分兵力南下,配合南方集团军群合围基辅</br>

(二)苏军的战略误判与部署</br>

斯大林对德军战略意图产生严重误判:</br>

- 坚信德军主攻方向仍是莫斯科,拒绝前线将领撤退请求</br>

- 将西南方面军主力(6个集团军约85万人)部署在基辅突出部,形成易被合围的态势</br>

- 通信系统落后,情报传递迟缓,无法及时掌握德军真实动向</br>

二、战役过程:双重合围的血腥绞杀</br>

(一)第一阶段:合围圈的形成(7月-8月)</br>

1. 德军钳形攻势</br>

- 南方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从西面向基辅推进</br>

- 中央集团军群第2装甲集群(古德里安)南下,第2集团军配合行动</br>

- 8月25日,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突破苏军防线,向第聂伯河疾进</br>

2. 苏军的被动防御</br>

- 西南方面军在德军攻势下节节败退,但仍奉命坚守</br>

- 多次组织反击均因缺乏空中支援和协同失败</br>

- 第聂伯河防线被德军突破,局势岌岌可危</br>

(二)第二阶段:双重合围的完成(9月)</br>

1. 外层包围圈合拢</br>

- 9月15日,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与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群在洛赫维察会师</br>

- 完成对基辅地区苏军的外层包围,形成半径约250公里的合围圈</br>

2. 内层包围圈收紧</br>

- 德军步兵部队快速跟进,缩小包围圈</br>

- 9月16日,内层包围圈完成,苏军被压缩在基辅以东狭小区域</br>

(三)第三阶段:血腥的围歼战(9月17日-26日)</br>

1. 苏军的绝望突围</br>

- 苏军组织多次突围尝试,但均被德军装甲部队和空军击退</br>

- 缺乏统一指挥和协同,各部队各自为战</br>

- 后勤补给断绝,士兵饥饿疲惫,战斗力急剧下降</br>

2. 德军的清扫行动</br>

- 采用分割包围战术,将苏军分割成多个小块逐一消灭</br>

- 空军持续轰炸,地面部队逐步收紧包围圈</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