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略调整:希特勒的南线野心与致命误判</br>
(一)战略转向背景</br>
1. 资源需求驱动:德国战争机器对石油的需求激增,1942年其石油储备仅能维持3个月,希特勒将目光转向高加索地区的巴库油田(年产石油2200万吨,占苏联总产量75%),认为控制此地可彻底击垮苏联经济。</br>
2. 东线战局评估:莫斯科战役失败后,德军无力再次强攻苏联首都,希特勒认为占领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航运枢纽)可切断苏联南北交通,同时以城市命名打击苏联士气。</br>
3. 战略决策分歧:陆军总参谋部反对分兵南线,主张集中力量北上攻克列宁格勒,但希特勒强行推行“蓝色方案”(Fall Blau),将德军主力调往南方集团军群。</br>
(二)德军作战部署</br>
1. 兵力分配:投入南方集团军群100万兵力(含仆从国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军队),下辖A集团军群(主攻高加索)和B集团军群(进攻斯大林格勒),配备2700辆坦克、1.2万门火炮、1640架飞机。</br>
2. 战术目标:</br>
- A集团军群(李斯特元帅):穿越顿河,直取巴库油田;</br>
- B集团军群(保卢斯元帅):占领斯大林格勒,沿伏尔加河建立防线。</br>
二、关键战役:斯大林格勒的绞肉机之战</br>
(一)战役初期:德军的迅猛推进(1942年7月—9月)</br>
1. 闪电突破:7月,德军突破顿河防线,8月23日先头部队抵达斯大林格勒北郊,城市陷入炮火覆盖。德国空军每日出动1000架次轰炸,将城区化为废墟。</br>
2. 苏军的被动防御: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仓促应战,第62集团军(崔可夫指挥)在市区展开巷战,依托工厂、废墟进行逐屋争夺。马马耶夫岗、拖拉机厂成为反复拉锯的焦点。</br>
(二)战役转折:城市巷战与战略包围(1942年10月—11月)</br>
1. 巷战绞肉机:德军虽占领城市90%区域,但每前进一步都需付出巨大代价。苏军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在此期间击毙225名德军,成为传奇。</br>
2. 天王星行动:11月19日,苏军发动大规模反攻,以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对德军形成钳形包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防线崩溃,德军第6集团军22万人被合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