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意大利的地中海野心与战略误判</br>
1940年6月法国投降后,墨索里尼急于扩大“法西斯帝国”版图,将目光锁定北非——这里既是控制地中海航线(连接欧洲与中东)的关键,也是通往苏伊士运河(大英帝国“生命线”)的跳板。意大利在北非已占据利比亚(1912年殖民),计划通过入侵埃及,打通与东非殖民地(埃塞俄比亚)的联系,形成对地中海的南北夹击。</br>
此时英军在埃及的兵力薄弱:驻北非英军仅2个师(约3.6万人)、275辆坦克(多为老旧的“玛蒂尔达”I型),由韦维尔将军指挥;而意大利在利比亚部署了第10集团军(格拉齐亚尼元帅),兵力达25万人、坦克600余辆(多为轻型L3坦克,仅配备机枪)。墨索里尼认为“英军不堪一击”,于1940年9月下达入侵命令。</br>
二、意军入侵埃及与英军的“指南针行动”(1940.9—1941.2)</br>
(一)意军的迟缓推进(1940.9—12月)</br>
1940年9月13日,意军第10集团军从利比亚东部的昔兰尼加出发,向埃及西部边境推进。但由于:</br>
- 后勤混乱(沙漠补给线长达500公里,卡车故障率超40%);</br>
- 士气低落(士兵多为强征的农民,对“殖民战争”毫无热情);</br>
- 指挥官保守(格拉齐亚尼拒绝深入沙漠,担心被英军切断退路),</br>
意军推进80公里后便在西迪巴拉尼停下,构筑防线等待补给,形成一个“被动防御的突出部”。</br>
(二)英军的闪电反击:“指南针行动”(1940.12.9—1941.2)</br>
韦维尔抓住意军停滞的机会,集中优势兵力(第7装甲师+第4印度师,约3.1万人)发动突袭:</br>
- 战术核心:以“玛蒂尔达”II型坦克(装甲厚78mm,意军反坦克炮无法击穿)为先锋,突破意军防线薄弱点,分割包围其集群。</br>
- 战果:</br>
- 12月9日—11日,仅用3天就攻克西迪巴拉尼,俘虏意军3.8万人;</br>
- 1941年1月推进至利比亚境内,收复托布鲁克(1月22日),歼灭意军第10集团军主力;</br>
- 至2月,英军推进800公里,兵锋直指利比亚西部的班加西,意军损失达13万人(被俘11.3万)、坦克400余辆,北非战局彻底逆转。</br>
三、德军介入:隆美尔与“非洲军团”的登场(1941.2—3月)</br>
意军的溃败令希特勒震怒——若英军完全控制北非,将威胁德国盟友罗马尼亚(石油供应地)和巴尔干防线。1941年1月,希特勒下令组建“德国非洲军团”(Deutsches Afrikakorps),任命埃尔温·隆美尔少将为指挥官,任务是“稳定北非战线,支援意军反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