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役背景:轴心国的困兽之斗与盟军的钳形攻势</br>
1942年11月,阿拉曼战役的惨败使隆美尔的德意联军(“非洲装甲集团军”)被迫从埃及向西溃退,退至利比亚与突尼斯边境的马雷特防线。与此同时,盟军发动“火炬行动”(Operation Torch),在法属北非登陆,形成对轴心国的东西夹击:</br>
- 东线压力: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军第8集团军(23万人)从埃及向西追击,逼近马雷特防线;</br>
- 西线突袭:艾森豪威尔率领的美英联军(10.7万人)于1942年11月8日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迅速占领奥兰、阿尔及尔等港口,向东推进至突尼斯边境。</br>
希特勒为挽救北非战局,紧急向突尼斯增兵:1942年11月10日德军抢占突尼斯城,12月组建第5装甲集团军(阿尼姆上将),与隆美尔的部队形成南北呼应。至1943年初,德意联军在突尼斯集结约25万人、500辆坦克,但面临致命缺陷——海上补给线被盟军潜艇和轰炸机切断,日均燃油补给仅50吨(需求300吨),士兵缺粮少弹,士气低落。</br>
二、战役过程:从“火炬行动”登陆到轴心国投降</br>
(一)火炬行动:盟军的北非跳板(1942年11月)</br>
- 登陆细节:</br>
- 三路突击:</br>
- 西路:巴顿指挥美军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登陆;</br>
- 中路:弗雷登道尔指挥美军在阿尔及利亚奥兰登陆;</br>
- 东路:赖德指挥美英联军在阿尔及尔登陆。</br>
- 战术创新:首次大规模使用“由舰到岸”的两栖登陆舰艇,为后续诺曼底登陆积累经验。</br>
- 政治博弈:法军总司令达尔朗倒戈,命令北非维希法军停火,加速了盟军推进。</br>
- 战略目标:抢占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切断德意联军退路。至11月底,盟军已推进至突尼斯西部边境,但因德军增援(第10、21装甲师),双方在突尼斯北部山地陷入僵持。</br>
(二)凯塞林隘口战役:美军的“血火淬炼”(1943年2月)</br>
- 德军反击:</br>
- 隆美尔与阿尼姆联合发动“春风行动”,1943年2月14日以第10、21装甲师为主力,从卡塞林隘口突破美军第2军防线,击毁坦克183辆,俘虏4026人,迫使美军后撤100公里。</br>
- 转折点:美军因指挥混乱(弗雷登道尔被撤职)和经验不足遭受重创,但凭借空中优势(1500架飞机)和后勤补给(每日补充1万吨物资)稳住防线。巴顿接任美第2军军长后,以“装甲快速反击”战术逐步收复失地。</br>
- 战术教训:此战暴露了美军初期的战场稚嫩,也促使盟军强化步坦空协同和情报工作(如破译德军密码)。</br>
(三)马雷特防线突破与盟军会师(1943年3—4月)</br>
- 双重夹击:</br>
- 1943年3月20日,蒙哥马利指挥第8集团军正面强攻马雷特防线(德意军依托古罗马防御工事构筑的防线);</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