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阅微异谈

关灯
护眼
第16章 瑞杏盈窗祥瑞绕,义牛救主情难泯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杏瑞科举】——</br>

康熙癸巳年的春天,胶东半岛的风还带着几分料峭,我的先姚安公在厂里一处旧宅潜心读书。此地曾是明代烧制土贡登浆砖的窑厂旧址,往昔车水马龙的制砖盛景早已烟消云散,唯余断壁残垣间,几株杏花树在荒草中肆意生长,粉白的花瓣如云雾般笼罩着这片寂静之地。</br>

一日午后,先姚安公漫步至杏林,见枝头杏花灼灼,春日的闲适与诗意涌上心头,便随手折下一枝娇艳的杏花,插入案头清水之中,权作书斋清供,为寒窗苦读增添几分雅趣。此后,他依旧每日沉浸于经史典籍,未多在意这枝插在水中的杏花。谁知数日后,奇迹悄然发生:凋零的花瓣褪去,竟结出两颗如豆粒般大小的杏子。随着时光流转,杏子在水中渐渐长大,由青转黄,直至红熟饱满,圆润光泽,与树上自然生长的果实别无二致。</br>

这奇异的景象在当地迅速传开,人们皆称此乃祥瑞之兆。而这一年恰逢万寿恩科,朝廷为庆贺皇帝寿辰特开科举,广纳贤才。先姚安公在考场上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凭借扎实的学识与过人的才思,一举在乡试中脱颖而出,高中举人。喜讯传来,众人更觉水中杏树结果一事寓意非凡,纷纷道贺。</br>

当时,王德安先生与先姚安公共居此处,见证了这桩奇事全程。他感慨于这难得一见的祥瑞,又为先姚公的才学与好运欣喜,特意挥毫泼墨,题写“瑞杏轩”三字匾额,苍劲有力的字迹间,饱含着对这段佳话的赞叹,也寄托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这块匾额高悬于门楣之上,成为一方美谈,引得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来,只为一睹瑞杏轩风采,感受这份祥瑞之气。</br>

岁月悠悠,时光流转。这座承载着先辈荣光与祥瑞故事的庄子,后来划分给了堂弟东白。乾隆甲申年,我从遥远的福建任上归来,怀着对往昔的怀念与敬意,专程前往寻访瑞杏轩。然而,映入眼帘的却是物是人非的景象:曾经的轩堂虽在,却已略显破败,而那块凝聚着先辈荣耀与众人祝福的“瑞杏轩”匾额,早已不知去向,只留下空荡荡的门楣,似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br>

目睹此景,我心中满是怅惘与遗憾,修缮旧居、重现瑞杏轩风采的念头愈发强烈。我计划请书法大家刘石庵重新书写匾额,以其精湛的书法技艺,重现当年“瑞杏轩”匾额的神韵;同时,亲自出资对这座承载着家族记忆的老屋进行修缮,让它重现往日生机。我还想撰写一篇文章,将这段先辈的传奇故事与瑞杏轩的渊源刻成石碑,镶嵌在墙壁的龛中,让后世子孙知晓家族先辈的荣光与这片土地上发生的神奇往事,将这份珍贵的记忆与精神传承下去。</br>

可惜,因诸事繁杂,这个心愿一直未能实现。每当夜深人静,我独坐窗前,思绪总会飘向那座记忆中的瑞杏轩,不知何时才能了却这桩心愿,让先辈的故事在修缮后的轩堂中继续流传,让“瑞杏轩”的祥瑞之名再次焕发生机。</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