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设计和制造等大量工作并非集中于文昌卫星发射基地,而是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这意味着各个地区都在为卫星发射项目贡献着自己的力量。</br>
杨镜舟当机立断,迅速下达了一系列命令。首先,他要求文昌市长林福海负责对港口和码头进行扩建,同时对从港口到发射中心的道路也进行相应的扩建和修整,以确保物资运输的顺畅。</br>
其次,杨镜舟指示主任周星海对卫星发射中心进行扩建。他承诺稍后会将详细的设计图纸提供给周星海,以便其能够顺利推进扩建工作。</br>
接着,杨镜舟对总工程部的陆远航提出了新的工作重点——将精力集中在火箭回收技术的研发上。他强调,如果在人员或技术方面遇到任何困难,陆远航可以向国内的任何部门寻求支持和帮助。</br>
最后,杨镜舟决定成立一个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由冷明川、江砚、李清华、赵海和杨飞五人负责。这个中心的任务是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招募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共同推动卫星发射技术的创新和发展。</br>
任务分配好之后,杨镜舟宣布了散会,把文昌市委书记王祥与市长林福海,省计划委员会主任郑为民,主任周星海几人留了下来。</br>
杨镜舟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他的目光落在了秘书王辉身上,语气平静地说道:“把最新的基地设计模型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吧。”</br>
王辉迅速行动起来,打开了投影仪,5D全息光影瞬间改变了房间内的环境,逐渐形成了航天城的全貌,众人惊讶于航天城设计之严谨,一个占地200万亩的庞大工程,每一幢建筑,每一条公路,每一个实验设施,甚至是一组电线乃至一根水管都清晰可见。</br>
这座新的基地已经完全脱离了发射中心的规模,它更像是一座宏伟的航天城。航天城的设计占地面积竟然达到了惊人的 200 万亩,约合 1333 平方公里,几乎接近整个文昌市陆地面积的一半!</br>
众人感叹这样的规模实在是太大了。但看着每个地方几乎都是不重复的,都有他们各自的功能,明白要实现后续各种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如此庞大的地盘是必不可少的。</br>
那些复杂而庞大的实验设施,以及为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所需的各种资源。仅仅是各种运输方式,就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资金。</br>
杨镜舟决定采取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办法来进行工作。他要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能顺利推进,同时也要集中力量解决关键问题。</br>
文昌发射中心的几人脸上洋溢着惊喜的笑容,显然对这个新的设计方案充满了期待。</br>
然而,王祥、林福海和郑为民几人的表情却显得有些凝重。杨镜舟知道他们在担心什么,新航天城的建立意味着要将文昌市内的居民全部迁移走,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br>
几十万人口的迁移,涉及到众多的家庭和个人,其中的困难和挑战可想而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