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孩子!”</br>
要不是提着满手的礼,李纲都想伸手敲敲他的脑袋。</br>
“人谢先生已改了,七位秀才公,两位举人老爷都在他那读过书。”</br>
很厉害的好不好?</br>
“啊?”闻言,李瑜瘪瘪嘴道:“一个进士郎都没有?再说他只管秀才之前,举人老爷的功劳也能够算他身上吗?”</br>
照这样算的话。</br>
只要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后,小学初中的老师也能跟着沾光咯?</br>
李纲气乐了:“你当进士郎是什么?地里头的白菜大萝卜啊?三年一个省里才能出几位进士郎?”</br>
“江南那一带就占完一大半,只留下的小半给其余十二个省抢。”</br>
“咱们一个县随便找位先生,就教过一位进士郎?想上天不成啊?要有这么厉害知府大人会千里迢迢将孩子送去江南求学吗?”</br>
“再说了,没有启蒙先生那里有他们后来的功名,为何不是算作启蒙先生的功劳?”</br>
没有启蒙先生打好基础,后来的先生教的再好。</br>
他们能听懂吗?</br>
李瑜很是羞愧地低下头:“父亲,儿子明白了,启蒙每从顽童起,终身获益谢师恩。”</br>
他都不记得自己小学老师姓啥了……</br>
惭愧,惭愧!</br>
闻言李纲满意地捋了捋胡须:“孺子可教也,好孩子,好好学,要学好,学好了终身获益啊。”</br>
古代的拜师礼很繁琐,特别是幼童启蒙时更甚。</br>
谢环本来不想收李瑜的,一来嘛普通幼童四岁就得开蒙,这个李瑜已晚了两年,二来他的家世……</br>
不是他嫌弃乡里孩子。</br>
他是怕这个在乡野里长大的孩子,会教而不善不说还会带坏同窗,可李纲是他多年好友又不能直接推拒。</br>
所以这个学生收得他不太情愿,但当看到了李瑜本人以后,他忽然就觉得自己从前多少有点偏见。</br>
眼前这个礼仪周到的小子,目光清明脸庞方正,怎么看也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样子。</br>
“我这里是卯时初到学堂,午时一刻到?未时一刻可以休息午休,下午?酉时中放课,每十日一沐,其余时间无事不得请假。”</br>
沐就是放假的意思。</br>
李瑜立刻作揖恭敬答应,想想还是在现代读书的时候巴适安逸。</br>
读五天就能够放两天,而古代十天才能放一天。</br>
不过也仅限于他读书那会儿,听说现在许多学校明着是双休,实际上中秋节都只有半日的假期。</br>
就算按照规定放假在家,那也还得在家上网课。</br>
哀哉!</br>
见李纲与自己那位少年浪荡的先生甚是熟稔,甚至只收了李纲两贯束修,还让他不要和别的同窗说起这事。</br>
从私塾出来后,李瑜好奇地问道:“父亲是什么时候与先生交好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