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宽城区,地处长春市区北部,坐标介于东经124°59′39″ 至125°35′21″ ,北纬43°53′39″ 至44°15′38″ 之间。它的东部与二道区、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九台区相邻;西北部与绿园区接壤;南部与朝阳区、南关区相连;东北部与长春新区、德惠市、农安县毗邻;西部、北部与农安县相接 ,区域总面积达900.48平方千米,不过实际管辖面积为166.95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9.39平方千米 ,别看这城区面积不大,却浓缩了无数的故事与记忆。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宽城区常住人口为人,这些居民在此生活、奋斗,共同构筑起宽城区的烟火人间。</br>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br>
宽城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200多年前,关内移民为了寻求生机,闯入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开边垦荒,成为长春最早的开拓者之一。清嘉庆二年(1797年),太上皇乾隆派遣替僧在今宽城区兰家镇小城子村修建了万寿寺。这座寺庙规模宏大,可与北京嘉兴寺相媲美,是当时的重要建筑,也承载着当地百姓的信仰与祈愿。100多年前,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最早涉足今宽城区地域。俄国建立了中东铁路附属地,日本建立了满铁附属地,还修建了宽城子火车站和长春火车站。这些外来势力的进入,虽然带来了侵略的伤痛,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宽城区的面貌,使其在交通、经济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也为后来长春市公用事业、运输业、通信业、金融业、粮食加工业以及文教卫生事业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很多行业都在宽城区发祥或集中。</br>
在这片土地上,还曾留下诸多名人的足迹。着名旅日爱国人士领袖王希天曾在宽城区域生活,他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独立,积极奔走。辛亥革命时期的着名爱国人士楚图南、熊成基、蒋大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周恩来等,都曾在长春火车站和宽城子火车站留下过足迹。1924年,张锦春在位于今宽城区的二道沟邮局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长春市的第一个通讯站,这一举措意义非凡,为建立党在长春乃至吉林省的第一个党支部奠定了基础,也让红色的革命火种在宽城区点燃。作家萧军也曾在回忆录中记述满铁附属地内日本警察派出所的罪恶,让后人得以了解那段黑暗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宽城区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诸多大型国有企业相继建成,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力量。</br>
乡镇简介</br>
宽城区下辖5个镇和1个乡,各个乡镇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与发展特色。</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