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市,地处吉林省中北部、松辽平原腹地,处于长春、吉林、哈尔滨三大城市构成的三角区域中心,幅员面积达4712平方公里 ,这片广袤的土地犹如一座丰富的宝库,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br>
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br>
早在4万多年前,榆树境内就有原始人群生息繁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里曾是鲜卑、契丹、女真等部族活动的重要区域,各民族文化在此交融碰撞,为榆树的文化底蕴奠定了多元的基础。</br>
西汉时,榆树属秽貊族夫余国,那时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兴起,先民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逐渐形成了早期的聚落。东汉时期,先隶于元菟郡,后归辽东郡,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开始逐渐渗透。</br>
北魏太和十七年,勿吉族灭扶余国,榆树成为勿吉族伯咄部的领地。随后的隋唐时期,先后属伯咄靺鞨、室韦达姤部地,隶于室韦都督府,又归属渤海国扶余府。在这一时期,榆树与周边地区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也更加深入。</br>
辽属东京道宁江州,金归上京肇州路,元属开原路屯田万户府,明为奴儿干都司撤叉河卫。各朝代的更迭,让榆树经历了不同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洗礼,其地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br>
清康熙二十一年,榆树隶属于吉林将军,后移吉林副都统于伯都讷,榆树为伯都讷属境。嘉庆十六年,设伯都讷厅理事同知,开始有了较为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光绪八年,伯都讷厅衙门迁至孤榆树屯,改理事同知为抚民同知。光绪三十二年,正式设立榆树县。宣统元年,榆树县改为榆树直隶厅。1913年改称榆树县,先后隶于吉林省滨江道、吉林省。东北沦陷时期,榆树县隶于吉林省。1946年成立榆树县民主政府,1948年成为吉林省直辖县。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榆树县改为榆树市(县级市、省辖),由长春市代管。</br>
在文化方面,榆树拥有独特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如剪纸、二人转等。剪纸艺术风格粗犷豪放,线条简洁明快,多以农村生活、自然风光为题材,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二人转则以其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富有生活气息的唱词,深受群众喜爱,是榆树城乡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r>
种榆书院始建于同治十一年,是榆树崇文重教的象征。它承载着先辈们对知识的尊崇与追求,为榆树培养了众多人才。清朝年间,榆树曾考出8名进士。种榆书院不仅是士子读书场所,也是科考场地,后改建为榆城学堂,现为榆树市培英小学。2005年种榆书院重修,新址坐落在榆树市公园内西南角,成为市文联开展文艺活动的基地,继续传承和弘扬着榆树的文化精神。</br>
下辖乡镇(街道)简介</br>
榆树市下辖4个街道、15个镇、9个乡,各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特色。</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