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夏秋交替,金色的落叶在东北大学校园中纷纷飘坠,和散步于东北大学校园的学子们交相辉映,渲染出一幅斑斓的背景。</br>
作为一校之长的张学良尽管中原大战非常复杂而艰巨,他的心思始终挂念着东北大学,他时常通过电话询问学校的情况,尤其关心林徽因的教学、生活和身体状况。</br>
这一日,张学良把电话再次拨到校长办公室,代理校长宁承恩去催林徽因前来接电话。此时的林徽因却心绪不宁,面对这样频繁的关心,她认为自己在东北大学实在是太麻烦了,心中暗自决定,应该告知张校长自己离开的打算。</br>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林徽因反复吟咏着这句诗句,心中却似乎已经下定决心。</br>
电话那头,张校长的关切声音响起:“感冒了吗?天气骤变,嫂嫂要多注意身体。”林徽因心中一动,虽知张学良对她的关怀是出于真心,但她还是决定以“肺病复发”的借口,提出希望返回北京的请求。</br>
“医生说北方的气候不利于养病,我想要回北京,还望张校长批准。”林徽因语气冷淡,心中暗涌着复杂的情绪。</br>
张学良似乎早已洞悉她的心思,安慰道:“青年党的余家菊目前在北平中国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授课,但他的态度很不明朗。北大校长蔡元培仍在中法大学任职,新任校长蒋梦麟年底方可到任,暂时还不招聘教授。你不妨再耐心等一段时间。”</br>
林徽因的态度愈加冷漠:“我去北平只是为了休养,不想再麻烦张校长了。”</br>
电话的另一端,张校长明白,林徽因的离开与他过多的关心有关。毕竟,追求一个已婚女子并不是一件值得张扬的事情,而林徽因的家世背景同样让他倍感压力。于是,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中,张校长最终选择挂断了电话。</br>
林徽因回到办公室,第一时间将电话的事情告诉了王至诚。她眉头微皱,显然对张学良的反应感到不安。“张校长好像听出了我离开的借口,没有回答,电话就挂了。”</br>
王至诚考虑了片刻,建议道:“不如去哈工大任职,那里铁路建筑早已闻名中外。”</br>
“我去并不合适。”林徽因摇了摇头,内心的挣扎让她无法果断做出选择。</br>
王至诚望着她微微隆起的腹部,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嫂嫂的身体现在不易去高校任职,何不考虑找个地方生孩子?去北京不如去上海。”</br>
“上海吗?我认识的姐妹大多活跃于书画和文学界,还有一些在国共方面的情报人员,我担心我这一去会给她们增添麻烦。”林徽因的声音中流露出一丝不安。</br>
王至诚从口袋里取出一封信:“这是作家金剑啸刚寄给我的信函。他在朋友的资助下考入了上海新华艺术大学,经过严格的训练,素描、油画、水彩画等都能熟练掌握。”</br>
林徽因迟疑片刻,还是说道:“恐怕这所大学没有我建筑学的平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