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爱卿为何不说话,莫非朕提出那么久了,诸位爱卿都没有想过吗?</br>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br>
若是完全没有想过,完全不赞同制度改革。</br>
朕,不怪你们。</br>
但是,你们也同样不能怪有想法的同僚。</br>
话说回来,这一届的科举,除了那种被朕筛选出去,特别无能的。</br>
其他的,朕会全部都录取。</br>
前一百名,依然会分派各部。</br>
排名靠后的,也不会放弃他们。</br>
除非他们宁愿下一届重考,否则朕会留下他们,让他们成为改革后最基层的官员,以观后效。</br>
这也是最后一届科举,以后将实行考公制度。</br>
所有不参加考公,或者考公未曾通过的,可以选择其他行业就业。</br>
比如说夫子,比如说各种地方办事人员,也就是原本的吏。”</br>
听到李承乾这么说,百官心中倒吸凉气。</br>
看来,制度的改革虽然要进行,不过也是给他们机会,看他们谁能够抓住,谁又抓不住。</br>
但是有一点迫在眉睫,那就是科举制度的改革,就连最底层的吏,都准备用读书人去担任了。</br>
房玄龄赶紧站出来,劝阻道:“陛下,若是废止科举进行考公,是否会滋生贪腐?</br>
各部自行招收,自出考题,甚至自行录取,是否会导致各种关系……</br>
甚至新生一种,比目前世家更可怕的存在?</br>
官官相护,是否将变成常态化?”</br>
果然,房玄龄的思维发散很厉害。</br>
一旦遇到他懂的东西,他那个思维发散起来,能比普通人找到更多的优缺点。</br>
他说的这些话,没有任何错误,后世就正好在这个点上。</br>
李承乾淡淡道:“人心就是人心,人性就是人性,但凡是人想出来的制度,就不可能没有缺点。</br>
因地制宜,只看需求,不看其他。</br>
房相你说的这种可能性,它并不是可能性,而是必然性。</br>
朕愿意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学阀,以学而成门阀。</br>
比如说,有一个家庭的男子,现在占据某部高位。</br>
家学渊源,他的孩子从小就对该部门的运转,非常的熟悉。</br>
长大之后,考该部相应的位置。</br>
既有家学渊源,又有父亲照料,这要是考不上的话,那得多扶不上墙?</br>
若是过分一点,故意泄题,或者择其先录取,等于十成十能够上位。</br>
如此,也是父传子子传孙,最终一个部门变成一家人占据高位,犹如小朝廷般。</br>
甚至于,就算主动避嫌,不让孩子在自己所在的部门,但所托的部门,也必然是关系友好,或以叔侄相称的。</br>
到最后,一个家庭占据多个部门的关键位置,跟曾经的世家有多大区别?</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