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白话三国志

关灯
护眼
第35章 董刘马陈董吕传(一)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他的祖先原本是巴郡江州人。汉朝末年,董和带着宗族向西迁徙,益州牧刘璋让他做了牛鞞(音同 “髀”)、江原的县长,后来又任成都县令。</br>

蜀地物产丰富,百姓生活富足,当时的风气很奢侈。那些做生意发财的人家,穿的是王侯级别的衣服,吃的是珍馐美味,办婚事、办丧事,常常花光家里所有的钱财。董和自己带头节俭,穿粗布衣服,吃简单的饭菜,还制定了规章制度,防止大家过度铺张浪费、超越本分。在他治理的地方,风气都渐渐变好,人们敬畏他,不敢违反规矩。</br>

不过,县里的豪强地主害怕董和的严厉法规,就游说刘璋把董和调去当巴东属国都尉。当地官吏百姓里,不少年老体弱的人互相搀扶着,几千人一起请求留下董和,刘璋只好让他再留任两年。之后,董和升任益州太守,依然像以前一样清廉节俭。他和蛮夷部族打交道时,总是真心相待,南方地区的人都爱戴他、信任他。</br>

刘备平定蜀地后,征召董和为掌军中郎将,和军师将军诸葛亮一起在左将军大司马府办公,为刘备出谋划策,提出可行的建议,否决不合适的想法,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br>

董和当官拿俸禄这么多年,在外治理偏远地区,在朝内参与国家重要事务的处理,可到他去世的时候,家里连一石粮食的积蓄都没有。</br>

后来诸葛亮当了丞相,教导手下人说:“在府里参与办公,就是要集中大家的智慧,广泛吸收有益的意见。如果因为怕小的嫌疑,就不敢提出不同意见,那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提出不同意见后能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就好比扔掉破旧的鞋子却得到了珍珠宝玉。可人心就是这样,很难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只有徐元直在这方面不糊涂,还有董幼宰,在府里参与办公七年,事情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他能来回十次,过来告诉我。要是大家能学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有董幼宰那样的勤恳认真,忠心为国,那我就能少犯很多错误了。”</br>

诸葛亮又说:“以前刚认识崔州平,经常听到他指出我的得失;后来认识徐元直,他也常常诚恳地开导教诲我;之前和董幼宰一起办事,他每次说话都毫无保留;后来和胡伟度共事,他也多次劝谏阻止我。我虽然本性浅陋愚昧,不能全听进去,但和这四个人始终关系很好,这也足以说明我不怀疑直言进谏的人。” 诸葛亮就是这样怀念董和。</br>

这里说的伟度,姓胡名济,义阳人。他曾担任诸葛亮的主簿,因为忠诚尽职有功劳,所以被诸葛亮称赞。诸葛亮去世后,胡济任中典军,统领各路军队,被封为成阳亭侯,后来升任中监军前将军,督察汉中军事,被授予符节,兼任兖州刺史,最后官至右骠骑将军。胡济的弟弟胡博,曾任长水校尉、尚书。</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