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白话三国志

关灯
护眼
第46章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二)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是汉朝太尉孟郁的族人(《续汉书》记载:孟郁是中常侍孟贲的弟弟)。</br>

汉灵帝末年,孟光担任讲部吏。汉献帝迁都长安时,他逃到了蜀地,刘焉父子把他当作宾客来礼遇。孟光知识渊博,通晓古事,没有什么书是他没读过的,尤其专注于《史记》《汉书》《东观汉记》这三史,擅长研究汉朝的旧典。他喜欢《公羊春秋》,却常常讥讽指责《左氏春秋》,每次和来敏争论这两部书的优劣时,总是声音洪亮,情绪激动(“譊” 读奴交反,“讙” 读休袁反,“咋” 读徂格反)。</br>

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命孟光为议郎,和许慈等人一起掌管制度制定。后主刘禅即位后,孟光先后担任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后来升任大司农。</br>

延熙九年秋天,朝廷大赦天下,孟光在众人面前责备大将军费祎说:“大赦这种做法,就像偏袒一方的偏颇政策,不是清明时代应该有的。只有到了衰败困窘到极点,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才可以暂且施行。如今主上仁慈贤明,百官都称职,哪有什么迫在眉睫的危险、让人倒悬的紧急情况,却要多次施行这种非同寻常的恩典,来让那些为非作歹的坏人得到好处呢?而且现在正是鹰隼开始捕猎的时候,却要赦免有罪的人,这既违背了上天的时令,又不符合人间的常理。我这老头子年纪大了,糊涂不明事理,不懂治国的根本,但我私下觉得这种做法难以长久施行,这难道是百姓所敬仰的崇高美德,是我们对贤明君主的期望吗?” 费祎只是连忙道歉,显得十分局促不安。</br>

孟光指责时弊,往往都是这样一针见血,所以那些执政的重臣心里都不太喜欢他,他的爵位也一直得不到提升。孟光常常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因而被当时的人所嫌弃。太常广汉人钅覃承(《华阳国志》记载:钅覃承字公文,曾任郡守、少府)、光禄勋河东人裴俊等人,年龄和资历都在孟光之后,却能职位高升,排在孟光之上,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傅畅裴氏家记》记载:裴俊字奉先,是魏国尚书令裴潜的弟弟。裴俊的姐夫是蜀中的长史,裴俊去送他,当时才十多岁,后来遭遇汉朝末年的大乱,就再也没能回去。裴俊长大后很有名气,被蜀地的人所推崇。他的儿子裴越,字令绪,在蜀地担任督军。蜀地被攻破后,裴越迁回洛阳,被任命为议郎)。</br>

后辈文人秘书郎郤正多次向孟光请教,孟光问郤正太子学习的书籍以及太子的性情爱好,郤正回答说:“太子侍奉双亲虔诚恭敬,从早到晚都不懈怠,有古代世子的风范;接待百官时,一举一动都出于仁爱宽恕之心。” 孟光说:“像你说的这些,都是家家户户都有的品质。我现在问的,是想知道太子的权谋策略和智谋才略怎么样。” 郤正说:“世子的本分,在于继承父志,让父母欢心,既不能随意有所作为,而且智谋才略藏在心里,权谋策略要根据时机发挥,有没有这些,怎么能预先知道呢?”</br>

孟光明白郤正说话谨慎得当,不随便乱讲,就说:“我喜欢直言,无所顾忌,常常指摘时政的利弊,被世人嫌弃。我看你的意思也不太喜欢我说的话,但我说的话是有次第条理的。现在天下还没平定,智谋才略是最要紧的,虽然智谋有天生的成分,但也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太子读书,难道应该像我们这样竭力广博地学习知识来等待别人咨询,像博士那样通过占卜讲经考试来求取爵位吗?应当致力于最紧要的事。” 郤正深感孟光的话有道理。</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