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白话三国志

关灯
护眼
第48章 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四)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后来谯周升任光禄大夫,地位仅次于九卿。他虽然不参与政事,但凭借儒家品行受到礼遇,当时朝廷有重大商议,总是依据经书来回答,后辈好事的人也会向他请教疑难问题。</br>

景耀六年冬天,魏国大将军邓艾攻克江由,长驱直入。而蜀国原本认为敌军不会轻易到来,没有做守城的调度。等到听说邓艾已经进入阴平,百姓动荡不安,都逃到山野,无法禁止。后主让群臣商议,却想不出办法。</br>

有人认为蜀国和吴国原本是盟国,应该投奔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地势险要,容易坚守,应该投奔南中。只有谯周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身他国还能做天子的。如今如果进入吴国,必定要臣服于它。而且政治治理没有差别,强大的能吞并弱小的,这是自然的道理。由此说来,魏国能吞并吴国,吴国不能吞并魏国是很明显的。同样是向小国称臣,和向大国称臣相比,哪一个更好呢?遭受两次屈辱和遭受一次屈辱,哪一个更耻辱呢?况且如果想投奔南中,就应当早做打算,这样才能成功。如今大敌已经临近,灾祸即将到来,手下人的心思,没有一个可以保证。恐怕出发的时候,就会发生意外变故,还能到达南中吗?”</br>

群臣中有人责难谯周说:“如今邓艾已经离得不远,恐怕不会接受投降,该怎么办呢?” 谯周说:“如今东吴还没有臣服,从形势来看,魏国不得不接受投降,接受投降后,也不得不以礼相待。如果陛下投降魏国,魏国不分割土地封给陛下,我请求亲自到京都,用古代的道义去争辩。” 众人没有能反驳谯周道理的。</br>

可后主还是犹豫着想去南中,谯周又上了道奏疏:“有人劝陛下往南逃,我觉得这想法不妥。南中那地方本是偏远的夷人聚居地,平时就没给朝廷多少供奉,还动不动就叛乱。当年丞相诸葛亮南征,是靠着大军压境,把他们逼到绝境才勉强归顺的。打那以后,他们得给朝廷交赋税、出人力供军队使用,早就一肚子怨气,这些人其实是国家的隐患啊。现在咱们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他们,恐怕他们立马就会反了,这是第一条。</br>

再说魏军打来,不光是要灭蜀,要是见陛下往南跑,肯定会趁着咱们势弱,马不停蹄地追过来,这是第二条。</br>

真到了南中,外面得派兵抵挡住魏军,里面还得维持陛下和百官的吃穿用度,开销肯定小不了。可那地方除了刮搜夷人的东西,再没别的来路,这么折腾下去,夷人非反不可,而且会反得更快,这是第三条。</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