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公弘是后起之秀,才智出众、精明过人。可惜天命不长,二十岁就去世了,令人惋惜他的才能未能完全展现。</br>
程公弘本名程祁,是程季然(程畿)的儿子。</br>
赞糜芳、士仁、郝普、潘濬</br>
古代投奔敌国的臣子,按礼仪来说是受到逼迫。这几人却因为与上司产生怨恨,不顾君臣大义。他们对国家没有丝毫匡救之功,反而助成敌军的进攻。自绝于国人,被吴、蜀两国的人耻笑。</br>
糜芳原本是刘备麾下将领,后来背叛蜀汉投奔东吴;士仁是关羽的部下,因与关羽不和而投降东吴;郝普曾为蜀汉官员,后投降东吴;潘濬原本是蜀汉重臣,刘备去世后投降东吴。这四人都因个人恩怨背弃国家,留下了千古骂名。</br>
糜芳、士仁、郝普、潘濬事迹补充</br>
糜芳,字子方,东海人,担任南郡太守。士仁,字君义,广阳人,是将军,驻守公安,归关羽统领;他和关羽有矛盾,后来背叛蜀汉,迎接孙权。</br>
郝普,字子太,义阳人。先主刘备从荆州进入蜀地后,任命郝普为零陵太守。他被吴国将领吕蒙欺骗,打开城门去见吕蒙,投降了吴国。</br>
潘濬,字承明,武陵人。先主进入蜀地后,任命他为荆州治中,掌管留守州府的事务,他也和关羽关系不和睦。孙权袭击关羽时,他就归降了吴国。郝普在吴国官至廷尉,潘濬官至太常,都被封侯。</br>
《益部耆旧杂记》记载了王嗣、常播、卫继三个人,他们都是刘氏在蜀地称王时的人,所以记录在篇中。</br>
王嗣,字承宗,犍为资中人。他的先辈在延熙年间因为功德显着而闻名。王嗣被推举为孝廉,逐渐升迁为西安围督、汶山太守,加授安远将军。他安抚聚集羌、胡等部族,他们都来归顺臣服,那些向来凶暴不驯的部族也都来主动投降,王嗣用恩德和信义对待他们,当时北部边境得以安定。大将军姜维每次出兵北伐,羌、胡部族都会献出马、牛、羊、毡毯毛织品以及义谷来辅助军队的粮草,国家依靠这些物资。王嗣升迁为镇军,依旧兼任汶山太守。后来他跟随姜维北伐,被流箭射中,几个月后去世。戎夷各族的人前来参加葬礼,送葬的有几千人,他们大声哭喊,泪流满面。王嗣为人善良宽厚、真诚至极,深受大家的爱戴和信任。王嗣的儿子和孙子,羌、胡部族的人见了他们就像亲人一样,有的还结为兄弟,彼此的恩情到了这种地步。</br>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br>
喜欢白话三国志请大家收藏:()白话三国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