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死人的叹息之声中满是无奈,毕竟这样的道路在现实的经纬度上想要不走偏实在太难了。</br>
别的不说,光是想要区分善恶就已经是难如登天。</br>
要知道,善恶人为塑造的共识。</br>
而这些人为塑造的共识就跟儒门所践行的礼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br>
举个例子,礼不下庶人,什么样的礼不下庶人?</br>
不要说按时间线来分,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礼。</br>
就算是同一个朝代,开国初年和开国末期的礼是一回事儿吗?</br>
“你在这里装什么?你自个儿干的事儿不也是一样。</br>
全真道走到你这一步,用全性保真来圆融三教,练出你的性命大丹,你也是真敢干。”鸠摩智冷哼道。</br>
全真者全其本真,其教名之曰全真,屏去幻妄,独全其真者,神仙也。</br>
全真道人,当行全真之道。</br>
全精、全气、全神,方谓之全真。</br>
也就是说,“全真”意味着摒弃虚幻不实的东西,保全自身的精、气、神,回归到人的本真状态。</br>
是由有形有色、有质有形的太极向上追溯的过程。</br>
但全性保真,说白了就是人顺天性,不为外动。</br>
这比善恶之道更不靠谱,毕竟鬼知道一个人的天性是什么。</br>
或者说当一个人刻意寻求天性之时,他到底寻到的是天之性还是人之性?</br>
看着活死人,鸠摩智轻抚着手中长剑问道:“小道士,你倒说说,你炼丹炉里烧的是什么东西?烧的是你那‘全真’的念头,还是烧的别人”</br>
“人性驳杂,天性混沌。”</br>
活死人终于开口,声音恢复了古井无波。</br>
“‘全性’,非是纵欲放任,而是明心见性后,知何为本真,何为妄念。</br>
‘保真’,保的是那一点先天不昧的灵光,而非后天滋生的贪嗔痴慢疑。”</br>
活死人顿了顿,缓缓的说道:“就好像礼,不是不可辩驳的天规律例。</br>
而是人心所向,秩序所需。</br>
‘礼不下庶人’,当然不是因为庶人无礼,而是这礼在天理自然。</br>
就好像生养孩子,供养父母,还有视死如视生等等。</br>
这些天性自然的东西,被那些朝堂上的大人们牢牢把持,反而才是枷锁。</br>
开国之初,百废待兴,礼法简约,重在安民;王朝末世,积弊丛生,礼法繁复,意在维稳。</br>
变者,形也;不变者,人心求安、求序、求存续之天性也。</br>
善恶之别,也是如此,抛开那些种种外物,无外乎利己利他而已。”</br>
规矩,秩序甚至是礼法善恶,漫说这些不是真的天规天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