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室的灯亮得比平时早。电脑屏幕刚启动,光标在文档标题上轻轻跳动,《潜在共鸣者画像报告·初稿》还开着,圣保罗那行IP地址被圈得有些发皱。</br>
刘好仃没急着关,而是把椅子往前拉了半寸,手指落在键盘上,新建了一个文件。</br>
“联盟方案”,他一个字一个字敲下去,后面加了个冒号,又删掉,改成“静默共振机制设计草案”。</br>
小周进门时差点被门槛绊住,嘴里还嚼着煎饼果子:“头儿,这回真要搞‘组织’了?可咱连人家名字都不知道。”</br>
“名字不重要。”刘好仃点开报告里的三地行为对比图,“重要的是动作。青岛那位代巡的物业员,柏林的排班记录,圣保罗的六分钟停留——他们没申请加入,也没签什么意向书,但他们一直在做同一件事。”</br>
老李把保温杯放下,杯盖磕在桌角,发出清脆一响:“可联盟总得有个规矩吧?总不能谁看两眼视频就算成员?”</br>
“不算。”刘好仃摇头,“我们不设申请,也不发邀请。但有标准。”</br>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br>
一、持续同步行为达九十天以上;</br>
二、行为模式与核心节奏一致;</br>
三、无须表态,行动即确认。</br>
小周凑近看:“这不就是‘做了就算’?”</br>
“对。”刘好仃用笔尖点了点第三条,“他们不需要说‘我在’,因为他们一直在。”</br>
老李皱眉:“那要是有人偶然看了几天呢?系统会不会误判?”</br>
“会。”刘好仃打开后台模拟程序,“所以我们不立刻标记,只观察。连续三个月,周三晚上十点,六分钟以上,自动进入‘共振池’。少一次,重算。”</br>
“还挺严格。”小周笑,“比考勤还狠。”</br>
“比考勤更准。”刘好仃调出一组数据,“考勤是人在打卡,这是习惯在打卡。人可以装,习惯装不了。”</br>
老李若有所思:“所以这联盟……不是拉人进来,是认出他们早就在这儿了?”</br>
“嗯。”刘好仃把白板上的“成员”擦掉,换成“共鸣者”,“他们不是被选中的,是被看见的。”</br>
小周忽然举手:“那资源呢?工具包、联络码、数据支持,总得发出去吧?可他们没留邮箱,也没注册账号,怎么送?”</br>
办公室安静了一瞬。</br>
刘好仃从抽屉里拿出一个U盘,插上电脑,打开一个新文件夹,名字叫“路径投放系统”。</br>
“我们不找人。”他说,“我们把东西放在他们必经的路上。”</br>
他演示了一遍流程:当某厂区连续出现特定行为模式,系统自动向该厂区公共邮箱推送《坚守者工具包》,内容包括标准化巡更表、情绪支持话术、跨厂区联络码,末尾只有一句话:“你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