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贯大军继续西进,实际又和当年一个情况,西夏会不会干预。相比与上次青唐拓边战争,这看似没有多大差别,实际大宋面临局面要复杂。一来战线拉得更长,后勤补给也长,二来西夏和大宋接壤地方更多,陇右都护府和西夏一样,两条长长的对垒线。还有一点童贯没有注意的,西夏西线本身兵力。</br>
在童贯看来,经过上一次战争,此消彼长,西夏实力更弱,极有无瑕西顾。实际西夏连续战败被动,兀卒李乾顺痛定思痛,整体战略调整达到了预期目标。西夏皇室对军队的掌控得到更大程度的统一,军制调整也更符合现状。</br>
李乾顺东中西三线的划分,让西线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察哥在一些战役决策上无需过多等待兴庆府的决定,这种来回确认对讯息万变的战争并无好处。察哥唯一需要确认的是兴庆府是否同意他介入战争。这一点上哪怕西夏和大宋再有协议,答案都只会是尽可能的介入。唇亡齿寒,有其他人和大宋作战,他们插上一脚很正常。</br>
……</br>
童贯以刘法等人守熙河路,自己集中十五万大军西进,高永年、刘仲武、刘延庆和仁多保忠等各部均在此列。童贯想借此一役彻底清除陇右都护府西边的威胁,把吐蕃彻底赶回高原,同时逼迫西羌离开河西走廊,或者干脆赶到党项那边去。西羌和党项关系本就错综复杂。</br>
童贯不想再等下去,他签书枢密院事,也就是宰辅,中枢对他的制约很大程度看个人势力,不是简单一个命令就能制衡他的,蔡京不在庙堂,对他来说是个利好,蔡京对比起其他宰辅,更能影响赵佶的。</br>
蔡京和童贯渐行渐远,这是一种必然,蔡京眼中,内侍重要,是因为他们和他在权利体系上处于不同的线,但童贯在军中崛起进而入枢密院,参与朝堂决策,甚至在将领任用上跳过政事堂,这直接影响了文臣的力量,蔡京作为士子集团的代表,不可能对此无动于衷。这是权利使然。</br>
童贯借着扫帚星在朝堂引起的政争,出兵西北时机是得当的。起码这个时候朝堂没那么多心思放在他这里,他能按着自己的思路来。</br>
西北又一次烽烟再起。</br>
陇右都护府将军高永年正在整军出征,作为主将,这次他手里的兵力非常雄厚,几部加起来足足八万之巨,后面还有童贯坐镇统领的大军。青唐几战已经极大削弱了对方的势力。他有一种杀鸡牛刀的感觉。只想着这一战能尽早结束,彻底护卫住通往西域的商道。大宋西北将士几乎把目光都放在西夏,高永年亦然如此,他得腾出手来会师河西走廊,和西夏一决雌雄。甚至他对童贯这个战略提出了其他想法,目标更该放在西夏。只是童贯大人坚持,高永年就没再争议,左右不过多个半年一年时间,稳固住陇右都护府也好。大宋因为青唐地区屡屡反叛,军方意见更占主导性,威吓为主,辅以怀柔。</br>
刘仲武这次随军出征,这是一个积功的事,对于战场战役,大家普遍乐观,大宋横行青唐地区,这次又聚集大军,多少有点清缴抵抗势力的味道。</br>
喜欢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请大家收藏:()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