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盐州。</br>
杨元奇看着邸报和西边传来的各种消息,叹声这就是一场失败,哪怕回纥在这一战中损失惨重,接近退出高原,这还是一场未竟的战事。更为重要的是,察哥借助这场战役让他在河西走廊的权威性得到极大提升,这其实也是皇室集权的巩固。童贯这一战暴露了他为帅最大的不足,贪图小利失大局,或者他把自身最切实可得的利益置于首位,一般情况这两者不冲突,这只是一般情况,战争从来都有其特殊。</br>
杨元奇能想象童贯要的是青唐,这是拓边之功。所以应对西夏可能的援军他用了下策,连牵制都做得不伦不类,他不想在这一战中和西夏发生冲突。他在西凉府的布置明明白白的透露了这点,河西走廊那几万大军成了摆设,察哥抓住的就是这个机会。</br>
……</br>
开封。</br>
赵佶是相信童贯的,在他看来童贯的折子说明了战场情况,确实是个挫折。童贯也说明了这次不过一个小失利,对大局影响不大,整个青唐区并未受到多大冲击,他的应对也非常快。他督刘法把军队重整,驻扎在西宁,对西部各族仍然形成有效的威胁,而且回纥有走高原的动向。</br>
童贯认为在西北以后的战事中,陕西全线都要有所动作,对西夏形成威胁,那一纸协议对大家来说都不过是厕纸。</br>
赵佶这点听了进去,不管与西夏如何相交,那边有战事就必须考虑西夏的因素。</br>
政事堂对于这场战役颇有微词,不管如何,一个从三品大员战死沙场,陇右都护府损失是有的。童贯的奏折隐晦的透露,他需要陕西更大的权利。政事堂杯葛的是童贯这个签书枢密院的权利,在最西侧的几个经略司童贯一言决之,不能因为这一战把整个陕西西军都置于一人之下。</br>
赵佶这点上支持了政事堂,这本就是权利的制衡。陕西西军事实上就是大宋最大的一支野战军,再信任童贯也不能打破这个底线。童贯可以要求各路协调配合,却不能把整个西军权利交一个人手里。</br>
政事堂最大的战略调整在于,放下侥幸,多花时间经营青唐。也就是回到高永年当时提出的,慢慢稳固大宋在青唐的政权,这种蚕食耗时耗力,却最为稳妥。盐定路盐州就是一个佐证。盐州作为一族占据百年的州城,杨兴武和杨元奇就是在那里做水磨工夫。西宁类似于盐州,当大宋彻底稳住西宁,其影响自然会达到青唐西部。</br>
喜欢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请大家收藏:()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