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br>
徐达建议道,"臣以为英烈祠应当选址在城北高地,俯瞰整个大同府。</br>
这样无论是城中百姓还是过往商旅,都能看到这座神圣的殿堂。"</br>
"甚好。"</br>
张无忌点头赞同,"另外,朕决定每年清明、中元二节,由朝廷派重臣主持公祭。</br>
每逢重大战役周年,当地官员必须亲临祭祀。"</br>
常遇春补充道:"臣建议设立专门机构管理英烈祠,负责收集整理将士事迹,定期增补灵位。</br>
战争尚未完全结束,未来可能还有更多将士需要入祠供奉。"</br>
张无忌一一采纳,并命人立即开始筹备。</br>
他特别强调:"所有阵亡将士,无论官职大小,一律平等入祠。</br>
哪怕是普通一兵,只要为国捐躯,就应当被后人铭记。"</br>
夜深人静时,张无忌独自站在临时行宫的窗前,望着满天繁星。</br>
他想起光明顶上那些为抗元事业牺牲的明教弟子,想起蝴蝶谷中那些无名的墓碑。</br>
建立英烈祠的想法其实在他心中酝酿已久,今日张兴祖的泪水只是最后的触动。</br>
次日清晨,大同府北门外的空地上,张无忌亲自主持了英烈祠的奠基仪式。</br>
他亲手埋下第一块基石,周围站满了自发前来的百姓和士兵。</br>
"从今日起,"张无忌向人群宣布,"凡大明将士,为国捐躯者,皆入此祠受万世香火。</br>
他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这里,他们的故事将代代相传。</br>
朕要让所有人知道,大明的和平与繁荣,是这些英雄用生命换来的!"</br>
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许多士兵泪流满面。</br>
他们知道,即使有一天战死沙场,也不会被遗忘。</br>
奠基仪式后,张兴祖立即投入了繁重的工作。</br>
他在临时搭建的军帐中,日夜不停地回忆、记录着每一个阵亡将士的姓名和事迹。</br>
有时写着写着,泪水就会模糊视线,但他坚持要亲手完成这份名录。</br>
"王二狗,保定府人,年二十二,守西门时身中七箭仍力战不退,最终与三名敌军同归于尽..."</br>
"李铁柱,大同本地人,年三十五,为保护城中百姓转移,独自引开追兵,<a href="https://www.qidianxin.com">新笔趣阁</a>骨无存..."</br>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br>
张兴祖的笔尖常常因为颤抖而写歪了字,但他拒绝任何人代劳。</br>
五天后,当张无忌前来视察进度时,发现张兴祖已经憔悴得不成人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