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三峡巫峡长,巫峡地当长江要冲,自古是出蜀必由之路。 巫峡岐亭,地势险极峻极,是一只拦路恶虎,横亘在杨素面前。 守将吕仲肃使用了一种古老的战法,叫铁锁横江来对付杨素。 他在长江北岸,穿山凿岩,固定住三条巨大的铁锁,横穿长江,以阻拦上游的杨素水军。 吕仲肃决定死战。 他是知兵之人,知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他甚至拿出自己的私人财物,奖赏将士,表明自己死战到底的意志。 主帅如此,上行下效,他的守军,士气高昂。 杨素吃了很大的苦头。 铁锁横江,硬闯无门。 杨素重施故技,他想在陆地上,用南北夹击之法,击溃吕仲肃的守军。 但吕仲肃正养精蓄锐,布好口袋,静待杨素的入围。 这是一场非常艰苦的拉锯战,双方以命搏命,寸土必争,血战四十余次。 隋军在这个小小的岐亭,付出了死亡五千余人的代价。 这就是战争,是消耗战,就看谁能捱到最后。 于杨素而言,他眼中唯一的目标,只有胜利。 杨素本身就是一个铁血而冷酷的将领。 他的作战方式是置之死地而求生,因而他的军队,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怕死。 因为怕死也没有用,如果后退,也会被杨素冷酷剿杀,一样是死路一条。 这就决定他的军队,只能一往无前,在战场上,往往能以少胜多,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这一切根源于他的领军作战方式。 也一直被后世所诟病,他是真正实现了视生命如草芥,以战场为棋盘的冷酷将领。 杨素行军的典型方式,叫“血字三部曲”。 一是血祭。 在开战前,选出有罪之人,少则十人,多则几十人,列阵于军队之前。 然后,一声令下,手起刀落,鲜血喷溅,人头落地,达到真正的祭天祭地祭旗的效果。 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激起己方将士的血性和斗志,让他们提前进入生与死,鲜血飞溅的战斗状态。 第二血战。 非常简单,杨素视敌我双方将士生命为草芥。 他在正式战斗前,不管敌方有多少人,总会先选出一二百,或二三百战士,正面硬刚,冲击敌阵。这些士卒,谓之为敢死之士。 他们确实敢于去死,因为他们没有选择,不死也不行。 因为,他们没有退路,一旦他们后撤,不论原因,杨素会一律将他们冷酷处死。 一批死士死完,杨素会再多派一倍人手,重新正面攻击。 于是,一批批敢死之士,前赴后继,直至最后的胜利。 在这种冷酷而严厉的军法之下,在对方如此不要命的战法之下,在对方如此不重视士卒生命之下,敌方的将士,一般撑不到几个回合,就会战意松动,心理崩溃。 杨素靠此一点,百战百胜。 但杨素深谙人心和人性,光有大棒,不足以驭人,很容易受到反噬。 他准备了丰厚的胡萝卜。 这就是第三点,血酬。 非重奖,不足以买命。 他以重赏换取士兵的卖命和忠诚。 杨素不仅只是战场上的常胜将军,他更是政坛上的常青之树,也是关陇集团中可以直接和高颎对抗的核心干将。 因而,杨素的军队,虽然只有非常小的功劳,他也必然会上报朝廷,给予重奖。 杨素为了满足他自己嫡系军队的抚恤和重赏,他利用自己在政治圈内的影响力,经常夺取别的将领的功劳和赏赐,据为己有。 如此操作之下,杨素军队可以做到微功必录,小功必赏,重功则天下知闻。 因而,杨素治下的军队将士,也是升职最快,俸禄最厚的军队。 作为古代军人来说,当兵,本来就是刀口添血,九死一生的职业。 升官发财,养家糊口,是其题中之义,本来的面目。 于是,二者一拍即合。 杨素治下的军队,虽然伤亡较重,但在杨素的重赏之下,战斗力依然极为惊人。 杨素,可谓是百战百姓的一代名将。 但他的理念和实践,在中国的传统上,却一直不被接受,也不可复制。 中国历史上,也只有一个杨素。 后人对杨素的一段评论,或者可以解释为什么杨素之后,再无杨素。 “自有兵以来,唯尉缭(子)言之,唯素(杨素)行之,盖无它智略,唯忍于自杀其人而已矣。” 可见此项治兵要术,兵法大家尉缭子,虽然曾经有过论述,而普天之下,古今名将,却只有杨素真正实行过这。 这个战法的核心是嗜杀,杀人杀己,一视同仁。 可谓是不仁之至。 此术有用,有效,但也会引来严重的后果。 “人之不仁至于此极,而犹知有君之不可弑乎?犹知有子之不可弑父而己弗与谋乎?” 中国古代讲究忠孝仁义,是举世皆准的道德规范,而杨素此举,却是新笔趣阁裸的不仁。 即使参照他自身实际的经历,他最后也参与了夺位,杀君的行动。 这种治兵之法,过于严苛,行此法者,君不为君,臣乃不臣,最终必为乱臣贼子,而丧家误国。 因而,杨素虽然百战百胜,但杨素之后,却再无杨素。 但当世猛将,却没有杨素之敌手。 吕仲肃虽抱必死之心,全军全力抗击杨素,却终于抗不住自己兵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消亡。 区区岐亭之战,隋军死亡五千多人。 而他的敌手,陈国的吕仲肃部队,当然也不会轻松。 冷兵器时代,自古就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说,陈军虽然占有地利,但依然伤亡惨重。 吕仲肃有一个最不利的条件,他的军队人数并不多,并且缺乏后续的补充。 拼死作战的战士,每天看着自己身边日渐减少的同伴,也看到杨素的军队悍不畏死,依然前赴后继,可怖的战意和决心。 这是种煎熬。 杨素是心理战大师,他往这种极为压抑的情绪上,点燃了最后一把火。 他释放了陈国被捕获的俘虏,杨素气定神闲,大局在握,他仿效诸葛亮七擒孟获之法。 将他们俘虏三次,然后又释放他们三次。 这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陈国军队坚守到底,血战到底的勇气,一泄千里。 因为,他们之所以还在坚持的唯一理由,是因为知道自己杀伤杀死,那么多隋朝战士,投降也必然被清算,也只是死路一条。 但现在,当他们看到往日一同死战的同伴,生龙活虎地立于自己眼前,再看看漫山遍野的隋军。 他们崩溃了。 投降则生,坚守则死。 吕仲肃只能弃营而逃。 拦江铁锁终于还是拦不住出栅的猛虎,那个如江神般威风的隋朝战神。 杨素好整以暇,他非常悠闲地斩断拦江的铁锁,也斩断了这个世间,可能锁住他的,最后的锁链。 从此之后,世间,再没有任何可以拦住杨素的铁锁了,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 杨素,就是隋朝的天下第二人。 这也是隋朝此次南征最激烈和动人心魄的一战。 在战后论功行赏时,虽然杨素作为集团军的统帅,受到南征军团中,最高级别的赏赐。 但其神勇的打硬仗能力,足以在京城大兴城中成为传说。 杨素此后,势如破竹。 他再败吕忠肃于延洲,俘获二千甲士,吕忠肃仅以身免。 吕忠肃是一代忠臣名将,但却生不逢时,碰上战神杨素,只能从此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信州刺史顾觉闻风而逃,仓皇放弃安蜀城。 荆州刺史陈慧纪听到杨素将到,全部烧掉他的储蓄。 一是避杨素锋芒,二是想顺江东下,合兵建康,却被阻于武汉三镇。 杨素一路高歌猛进,巴陵(今湖南岳阳)以东,再无陈国一兵一卒之抵抗。 杨素非常完美而顺利地,和秦王杨俊会师于汉口。 在这里,他们和陈国的水师提督周罗睺,荆州刺史陈慧纪十万水军相持于武汉三镇。 在彼此无法进退之际,他们都在等待一个消息,一个从下游建康传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