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侦伺一切官员,厂则侦察官民和锦衣卫,内厂则监视官民和厂卫。
当然,明朝的三厂一卫,在职能和权力上,也有过数次变迁和改动。
比如东厂起初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
东厂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
但后来,东厂权势日增,把审讯权也抓到了自己手中。
盖因东厂厂公通常为司礼监掌印或秉笔太监担任,属于皇帝家奴,更得皇帝的信任。
所以,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
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朱翊钧看过之后,便放在了一旁。
想用东厂调查冯保,显然是缘木求鱼。
因为冯保就是东厂厂公,岂有自己给自己找罪名、抓把柄的道理?
本来,朱翊钧是想再等上两三个月。张居正一死,太后也退居内宫,拿下冯保就只是一道圣旨的事情。
但他在记忆中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虽然不是很真切,但却似乎与永宁公主有关。
而有关永宁公主最大的事情,就是现在的选驸马。
“冯保有意要坑永宁公主,显然是不太可能。毕竟这是太后交代的差使,太后可是他的保护伞之一。”
朱翊钧思来想去,也不得要领,但终是难以放心。
毕竟,他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对于当时人们的思维习惯,以及公主选婿的种种情由并不了解。
他倒不是一定要借此打倒冯保,但要真涉及到永宁公主的终身幸福,至少会让李太后对冯保的印象变差。
没准,因此能够拿掉冯保的东厂提督,换上朱翊钧信赖的人担任。
东厂和锦衣卫是一定要保留的,不管历史上多少恶评,却是保证皇帝耳聪目明的渠道。
否则,高居九重,不解民情,不知那些文官的蝇营狗苟,成为被蒙蔽的瞎子聋子,被忽悠瘸了的大傻子。
朱翊钧对于文官的印象很差,这缘于后世对于明亡的研究和结论,对于东林党的大肆批判。
党争误国,空谈误国,贪腐亡国,沽名钓誉的东林党搞垮了大明,又换了发型,去做新朝的奴才去了。
当然,朱翊钧也不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有些文官还是他所赞赏的,象熟悉的徐光启、熊廷弼、袁可立等等。
可惜,这些他熟悉的名字,却都不在朝臣之列。
以名字来寻找宣召,让他们走幸进之路,显然不合适,没准会扰乱人家的成才之路。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朕等着你们在科举中脱颖而出,并成为朕倚重信任的臣子。”
朱翊钧在小本本上都记录着这些名字,也会对以后进京会试的举子名单加以关注。
其实,对文官的警惕和防范,只是挽救大明的一个方面。
朱翊钧认为明亡的最根本原因,还在于明朝中后期的几位皇帝太不靠谱。
有战神,有顽主,有修仙,有色坯,有宅男,有短命,有木匠,还有最后的亡国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