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再是铁打的江山,也经不住这么多皇帝糟蹋呀!
朱翊钧阅看着奏疏,心中感慨良多。
皇帝并不要求多么英明睿智,只要不傻不彪,能兼听则明,能稍微勤快点。
大明也不至于每况愈下,直到积重难返,不亡都没天理。
比如司礼监的“批红权”,实质上不过是帮助皇帝传达决策意志的文书类工作。
司礼监需要依据内阁票拟的内容,以朱笔正楷誊抄处理意见。
在皇帝无法、无力或不愿完成奏疏批阅时,司礼监的权限也不过是修改票拟中的一些文字错误部分。
他们就是遵照执行、抄录誊写的秘书,根本不能在奏疏的批阅上,掺杂任何的个人意志。
如果皇帝政治素质强,能够兢兢业业、察言纳谏,即便是司礼监握着批红权,也没有什么操作空间。
但太监能够凭借与皇帝的亲近关系,来影响皇帝的决策。
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矫诏,来试图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然,如果皇帝与朝臣互动正常,确认诏旨内容也并不存在什么困难。
但若皇帝远离朝政,外朝官员与皇帝接触较少,无法确认诏旨内容的话,宦官便能影响决策结果,从中获得利益。
除此之外,宦官还能够从流程上对决策结果进行更改。
其实,用一句俗话就能准确形容这种情况,那就是“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先有怠政、昏庸,或是对太监极度信任的皇帝,才会有擅权乱政,矫诏妄为的宦官。
纵览明朝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几位窃取大权的宦官,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差不多的套路。
趁着皇帝远离朝政的机会,以及皇帝的特殊信任,在批红这一程序上做文章,借皇帝的批朱传达自己的意见。
更有甚者,他们把持特务机构,增强对官员的控制,并对皇帝施加影响,进而掌握大权,胡作非为。
说白了,只有当皇帝不作为,或者是年幼时,司礼监的批红权才会膨胀,有代行皇帝职权的意味。
因为内阁的票拟相当于建议权,批红权则是决定权。
正常情况下,内阁斗不过司礼监,原因也在于此。
所以,朱翊钧并不认为冯保这个太监有多大的权力,有多庞大的势力。
不过是依赖于皇权而存在的奴才,皇帝强势起来,他们不过是群写写抄抄的秘书。
如果不是万历登基时才十岁,司礼监得以大权在握,张居正又何必巴结冯保?
其实,冯保不过是暂时的皇权的代言人,是李太后推到幕前,她在幕后操控指挥。
而冯保的结局也证明了朱翊钧的判断,张居正一死,李太后一退,收拾冯保不过是下道圣旨的事情。
朱翊钧突然抬起头,张鲸本来蹑手蹑脚,没想到还是扰了皇帝。
他赶忙跪下禀告道:“皇爷,奴婢去了主客司、会同馆、四夷馆和鸿胪寺,拿到了报名的名单。”
朱翊钧点了点头,接过呈上的名单,只有三两个名字,不禁苦笑了一下。
但随即,他的眼睛一亮,盯着上面的一个名字“赵士祯”。
喜欢万历:朕成了暴君请大家收藏:万历:朕成了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