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赵士祯——”朱翊钧沉吟着,在记忆中搜索着这个似乎熟悉的名字。
张鲸赶忙恭敬,又有几分谄媚地奏道:“万岁,赵士祯写得一手好字,书法‘骨腾肉飞,声施当世’。”
“皇爷当年颇为赏识,以布衣宣召入朝,得授鸿胪寺主簿。”
朱翊钧微眯起眼睛,想了一下,好象有那么点印象。
不管是万历的,还是他自己的。
“好象是个研制火器的专家。”朱翊钧有些纳闷。
“怎么这个时代的科学家,都要先学识渊博,才能跨界转型?”
赵士祯书法好,学识肯定也不差。
徐光启是科举入仕,这文学水平也应该很高。
朱翊钧甩开这点疑惑,决定把赵士祯召到身边。
不管赵士祯在对科技有多深的造诣,只要有志于火器研究,或是对科学感兴趣,他都可以引导和教授。
要培养大明的科学家,还得在读书人之中选取。
毕竟,目不识丁的工匠,或许手艺精湛,但在接受和领悟能力上,恐怕不尽如人意。
张鲸偷看着皇帝,见他思索着,半晌不语,也猜不透皇帝在想什么。
“既擅长书法,似不宜做鸿胪寺主簿。”朱翊钧终于缓缓开口,沉吟着说道:“朕想常常召见,不知何职为妥?”
张鲸眨巴着眼睛,琢磨着皇帝的话,谨慎地建议道:“皇爷,直武英殿中书舍人无定员,又常专选书法优良之人充任。”
明朝的中书舍人分为五种,分别是中书科舍人、直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和内阁诰敕房中书舍人等等。
中书科舍人主要负责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重要文件; 文华殿舍人则负责书写皇帝命下的书籍; 武英殿舍人则负责书写册宝、图书、册页; 内阁诰敕房舍人则负责办理文官的诰敕、翻译敕书以及处理外国文书、揭帖等事务; 制敕房舍人则负责书写制敕、诏书、诰命、册表、宝文、玉牒、讲章、碑额、题奏、揭帖等机密文书,以及处理各王府的敕符底簿; 总的来说,中书舍人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规定书写诰敕,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重要的职权。
这些职位皆为从七品,而鸿胪寺主簿是正八品,赵士祯等于是升了一级。
朱翊钧想了想,微笑颌首,说道:“可。”
中书舍人虽不是内官,但武英殿离得不远,朱翊钧觉得召来叙谈也算方便。
定下赵士祯的去处和官职,朱翊钧又看了其他两人的履历资料。
敢于去壕镜接触西夷,不管是什么目的,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贵。
大明需要睁眼看世界的人才,哪怕是精通西夷语言的翻译也很好。
朱翊钧已经有了引进西方技术,翻译西方书籍的计划。
后世网络上的偏激言论,一说到中华,或者是大明科技落后于西方,便上蹿下跳,引经据典的反驳。
什么宝船、水雷、地雷,甚至是直升机、三级火箭等等。
但勿庸讳言,不仅是大明,在中国古代也一直没有整理出系统且合逻辑的科学体系。
儒学与皇权专制,重农抑商,封建社会的保守和排他性,职业世袭的户籍制度等等,都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