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皇帝却是对西夷的方方面面都很好奇,甚至不能称为好奇,而是有所涉猎,比自己要知道得更多。
“武英殿中书舍人,万岁如此安排,想必还有深意。召见面谈,可能会知道更多。”
赵士祯很确认,万岁不会老写书信,肯定会有召见,有亲聆圣听的机会。
一想到此,他就抑制不住的激动和兴奋,还有忐忑和不安。
……………
壕镜。
满脸大胡子的利玛窦把头发抓得象乱草,痛苦地抚着额头,从桌上的中文书籍上移开目光。
“哇,这方块字太难写,太难认了。”
利玛窦叹了口气,起身走到窗前,瞭望着外面的景象,舒缓着自己的眼睛和心情。
他生于遥远的意大利,先后学习文学、法律,并研究神学。
后来在著名的库拉维尤斯神甫指导下,又学习几何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自然科学,对这些学科的造诣颇深。
其时,欧洲正发生着激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地理大发现方兴未艾,在两者的推动之下,欧洲爆发出热烈的传教<a href="https://www.qidianxin.com">新笔趣阁</a>。
年轻的利玛窦感受到了时代的召唤,加入了新兴的天主教修会耶稣会。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二十六岁的利玛窦踏上了远赴东方传教的旅程。
他从葡萄牙里斯本出发,航渡大西洋、印度洋到达印度,又从印度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
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八月,历经万里波涛的利玛窦带着重病抵达壕境,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然而,海上的风波险阻过去了,在利玛窦面前又有了更大的挑战。
在利玛窦来中国之前,基督宗教曾数次在中国大地上传播,但最后都归于消亡。
基督宗教两次东传都没能扎根,皆源于它无法为民众接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基督宗教在中土的屡次消亡,表明他们在传播过程中有许多自身没有解决的困境。
耶稣会也早就意识到,想要被中国人接受而不被当作无知的野蛮人,就必须掌握汉语,尤其是官话和精美书写的汉文字。
于是,利玛窦到达壕境后,便开始刻苦学习中文,学说汉话,并对中文的语法进行了研究。
同时,利玛窦也开始适应大明的服饰和社会习俗。
在利玛窦来华之前,为了更好地为民间社会所接纳,传教士们往往穿上佛教的袈裟,自称“西僧”,以和尚的形象示人。
但利玛窦发现,中国社会中的主流阶层是儒家士大夫,佛教僧侣的地位并不高。
因此,他提出改穿儒服,向儒家靠拢。
在上司范礼安的允许下,他战胜了传教士内部的不同意见,开始蓄须蓄发,正式改穿儒服。
于是,戴上儒生常戴的四方巾,行秀才礼节,以儒生的形象出现的利玛窦,走出了他在中国的第一步。
是的,利玛窦的思路很清晰,就是变成一个中国人。
喜欢万历:朕成了暴君请大家收藏:万历:朕成了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