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背包里面拿出一张餐巾纸把珠子包好、放好,常顺在附近又仔细查看了一遍,没有发现其它珠子。</br>
之后,他继续往其它地方寻找了起来。</br>
在看着土场面上的物品时,他又想到:</br>
“因为真正的“蜻蜓眼”老琉璃珠子价值大,所以世面上有很多的仿制品。</br>
那些仿品,在地摊摊位上,他看见过很多。</br>
包括一些商场售卖饰品的地方。</br>
但不论是地摊上还是商场里面的“蜻蜓眼”,完全没有这颗珠子给人的那种古朴之感。</br>
仿制就是仿制,永远成不了真,新的就是新的!</br>
对于懂收藏,接触过真品的人,很容易就能够区分开。</br>
这颗珠子,回去后,他准备留着自己先好好的研究一段时间,至于出售,以后看情况再说。”</br>
过了不久,一个瓦当样式的物品出现在了他的视线里。</br>
这个瓦当一部分埋在了泥土里,露出来的部分,看上去只有三分之一。</br>
常顺直接走过去用小洋镐把它撬了出来。</br>
看了一眼瓦当,不算完整,周边有少量的残缺。</br>
不过还好,瓦当内圈的图案并没有缺失。</br>
一块瓦当,最核心的地方就是中间有图案的部分。</br>
他用手把它拿了起来,当触摸到瓦当时,沉甸甸的,发现它并不是陶质,而是石头雕刻的。</br>
另外这个瓦当,没有后面长长的瓦片部分。</br>
很显然,它是一个批量制作瓦当的模具。</br>
把它拿到有水的位置洗干净,常顺又仔细看了看,瓦当上面的图案是文字。</br>
并且这种文字是反刻的。</br>
模具是反的,印出来的图案看着才是正的,这也算正常。</br>
很少见的一件藏品。</br>
渣土场寻宝,遇到类似这种稀奇古怪的东西,把它们捡起来,是他最乐意做的事情。</br>
遇到的越多越好。</br>
他都能接手、通通接受!</br>
常顺把它收了起来,又一次开始在地面上查看着。</br>
这里的文化层,属于汉代文化层,渣土里面的物件,也都是汉朝时期的物件。</br>
一些瓦片,黑陶、灰陶等陶器的残片,直接被他忽视了。</br>
走过几处渣土堆,又一个石器状物品出现在了他的视线里。</br>
这个石器是青石材质,同样只露出了一部分在外面。</br>
从露出来的地方看,像一个石臼。</br>
找了个合适的位置下镐子,常顺把这个石器也挖了出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