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的玻璃穹顶下,来自六十多个国家的传统医药专家济济一堂。我站在后台,透过帷幕缝隙望着座无虚席的主会场,喉咙微微发紧。</br>
"爸,别紧张。"程明帮我调整领带,"您的报告准备得很充分。"</br>
我深吸一口气,摸了摸西装内袋里的铜铲——这次我没带实物,只带了一张特写照片作为演讲道具。自从上次直播后,这把千年药铲已经成了国际传统医药界的"明星",连带着药膳馆的生意都翻了几番。</br>
"程远,"郑淮安匆匆走来,"刚得到消息,俄罗斯代表团要展示的西伯利亚发现物,据说与''四器''有惊人相似性。"</br>
"陈志明参与了吗?"我警觉地问。</br>
"没有,他自从西伯利亚事件后就销声匿迹了。"郑淮安压低声音,"但带队的是马克西姆·伊万诺夫,就是之前与''新催化科技''合作的那位。"</br>
我点点头。这位伊万诺夫教授在极地微生物研究领域赫赫有名,学术声誉无可挑剔。如果他参与的研究,至少不会像陈志明那样走歪门邪道。</br>
会议正式开始,WHO总干事首先致辞,强调传统医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重要性。接着是各国代表的主旨演讲。轮到中国代表团时,我走上讲台,面对数百双期待的眼睛。</br>
"女士们,先生们,"我用英语开场,"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一个跨越千年的医药智慧传承故事..."</br>
四十五分钟的报告,我系统阐述了"四器合制"的历史渊源、科学原理和现代应用。当展示到铜铲与磁场协同作用的实验数据时,会场响起一片惊叹。俄罗斯代表团尤其专注,伊万诺夫教授不停做着笔记。</br>
问答环节,一位印度学者提问:"程教授,您如何解释不同文明中出现的类似药具?是文化交流的结果,还是人类共同的医药智慧结晶?"</br>
"两者都有。"我坦然回答,"正如印度阿育吠陀与中国药膳都重视饮食调理,这是人类对健康的共同追求;而具体工具的相似,则可能通过丝绸之路等渠道传播。"</br>
伊万诺夫突然举手:"程教授,我们团队在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发现的古代药具,与您展示的''四器''在功能上惊人相似。您认为这支持了您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吗?"</br>
"我很期待看到贵团队的研究成果。"我谨慎回应,"但科学需要实证,相似性不等于同源性。"</br>
我的回答似乎让伊万诺夫满意,他点点头坐下。但坐在他旁边的一位金发女士——名牌显示是"叶卡捷琳娜·彼得罗娃博士"——却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br>
下午的分组会上,俄罗斯团队展示了他们的发现:一组距今约八百年的金属制药工具,包括一把铜刀、一个银钵和一根铁棒。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带有螺旋纹路的铜盘,功能类似我们的铜铲。</br>